歡迎光臨管理者范文網(wǎng)
當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網(wǎng) > 書信稿件 > 致辭 > 導(dǎo)游詞

網(wǎng)師導(dǎo)游詞(精選4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20 17:15:20 查看人數(shù):4

網(wǎng)師導(dǎo)游詞

第1篇 網(wǎng)師園導(dǎo)游詞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游覽的就是世界聞名的網(wǎng)師園。網(wǎng)師園是中國江蘇園林的一個典型代表。

陳從周教授在《中國名園》一文中稱“網(wǎng)師園是造園家推崇的小園典范”。曾被德國政府授予聯(lián)邦德國大十字勛章的德國著名園藝家、鑒賞家瑪麗安娜.鮑榭蒂女士在其《中國園林》一書中指出:“我覺得網(wǎng)師園是蘇州最體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園林”。

建于宋朝時期的網(wǎng)師園,當時建房和建園耗資150萬貫(1貫為1000枚銅幣)。82022年后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氣壯如牛,開價12億美元購買此園,見園方無意商榷,連聲說“這是你們的國寶!無價之寶!”由此可見,網(wǎng)師園的殿春簃作為第一件出口海外的中國古典園林作品藍本絕不是偶然的。蘇東坡說:“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要說:“到蘇州園林不游網(wǎng)師園,乃憾事也”。

朋友,也許你的心早已飛進了網(wǎng)師團,且慢,請跟我走進蘇州古城東南帶城橋路,拐彎進人一條極窄的羊腸小巷--闊家頭巷,腳踩石子路,往東行。這樣曲曲折折5分鐘走到小巷深處,才見到網(wǎng)師園。這長長的羊腸小巷,猶如抒情詩中的一串含蘊豐富的省略號,它表示富者我不攀,貴者我不顧,它顯示了主人卑視利祿,清高雅逸的情操。

那么,主人是誰?為何取名網(wǎng)師園呢?

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揚州人),在朝中身為大臣,面對南侵的金兵,一味貪生求和被罷了官,流落到蘇州,于1174年請人建了一座宅園,自譽藏萬卷書,取園名“萬卷堂”,并在大門對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自號“漁隱”,這便是網(wǎng)師園的前身。

從宋朝到元明及清初的500多年間,這座花園的主人換了又換,到清代乾隆中(1785年左右),光祿寺少卿宋宗元隱退,購萬卷堂故址,重新規(guī)劃布置。宋宗元為什么要給花園起名為網(wǎng)師國呢?據(jù)說與漁翁王思父女有關(guān)。傳說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雙喜。雙喜從小聰明活潑,有一次,到瞻臺釣魚,不小心掉入湖中,全虧漁翁王思和女兒桂芝將他救起,又搖船送他回家。宋宗元為了報答王思父女對兒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漁翁的尊稱--“網(wǎng)師”給花園命名,從此,萬卷堂就稱為網(wǎng)師園了。實際上,宋宗元自比漁人,號網(wǎng)師并以此為花園命名,一方面借史正志花圃“漁隱”的原義,有隱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為園旁邊有巷名王思,取其諧音罷了。

網(wǎng)師園位于闊家頭巷11號,座北朝南,前有照壁,壁間設(shè)栓馬環(huán)成行,左右各植盤槐一株,設(shè)有東西巷門,東側(cè)還設(shè)便門,大門為兩扇對開,下面是二尺五寸高閘板,均為黑色油漆,大門兩旁置抱鼓石,上面是獅子滾繡球浮雕,額枋上裝閥閱。閥閱,俗稱門檔,又稱門簪,是封建社會中門第高貴的標志,古代仕宦人家大門外的左右柱,常用來榜貼功狀,在左稱閥,在右稱閱。唐宋以后,官宦人家就在大門外特做兩柱,稱為烏頭閥閱,這種裝飾,表現(xiàn)了園主地位的顯赫。

網(wǎng)師園住宅前后三進,規(guī)模并不大,入門廳,首先要經(jīng)過可裝可拔的門檻,遙想82022年前這門檻有多忙碌--貴賓來了,仆人們忙忙碌碌地拔下門檻,貴賓走了,又忙忙碌碌地裝上。門廳即轎廳,是舊時停放轎子的地方。進門后廳內(nèi)左右安放著兩條長長的賴凳,也有用長椅的,這種作對稱式陳放兩旁的凳,一進門就給人一種整齊端莊的視覺效果。轎廳舊時是賓客主人落轎的地方,一般接待時也可在此小坐待茶,所以轎廳俗稱茶廳。廳正中懸有“清能早達”匾額,這是蘇州現(xiàn)代著名書畫家張辛稼書寫的。“清能”是封建王朝官吏標榜品德,用現(xiàn)在的話講是為政清廉,德才兼?zhèn)?“早達”指早年發(fā)達的意思。在該廳的東側(cè),有一座轎子,它是由紅木和竹子做成的,轎子上有很多蝙蝠的圖案,象征幸??鞓?。轎廳正面設(shè)隔扇門,棕色油漆,廳后頂部有磚砌家堂,供奉祖先牌位,磚雕已有72022年歷史。廳東有僻弄通向內(nèi)廳,廳西有“網(wǎng)師小筑”磚額小門,通向中部山水主園。

大廳又稱積善堂,廳正中高懸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書“萬卷堂”匾額,這無聲語言告訴人們,主人不愧是書香門第,不僅家藏萬卷書,而且兩旁掛張辛稼的對聯(lián)“紫苒夜?jié)袂接?,鐵甲春生萬壑雪”。大廳面闊五間,這里是園主喜慶宴請和接待賓客的主要場所。若三代同堂,正中位置為祖父、祖母,東邊為父母,兩邊為兒女;若來客,根據(jù)東為貴的習(xí)慣,客人坐東邊,主人坐西邊。中間置銅鼓一只,作裝飾用。大廳東西兩壁掛大理石山水掛屏,堂中一式明式紅木家具。在天然幾上陳列著園主所珍藏的古瓷、拱石、插屏,以顯示主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情趣。你看該正廳是方梁彎椽,梁上雕有花卉裝飾圖案。前廊為鵝頸長椽,廊下一排18扇落地長窗。廳堂正面設(shè)一排18扇白漆門,這白色屏板不僅與墻面色調(diào)統(tǒng)一,增加了室內(nèi)的明度,對大廳陳設(shè)的家具和物品也能起到襯托作用,而大廳前面兩根立柱的白底隸書聯(lián)牌更起到了前后呼應(yīng)的效果??傊麄€大廳平面廣闊,立面高大,整體形象雄偉莊嚴。該大廳的陳設(shè)在手法上仍保持了左右完全對稱的格局,突出大廳中央正面的天然幾、供桌和方桌、太師椅,正面居中的匾額、堂對、楹聯(lián)也都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加上空間懸掛宮燈、壁畫,系掛云石鑲嵌條屏,形體方正,工藝考究的紅木仿明家具,使大廳的氛圍更加安詳、靜穆、莊重。

大廳前天井,東西對稱,種植玉蘭兩株,寓意玉堂富貴。春天,堂前玉蘭花開,冰清玉潔,意味深遠。玉蘭,早春便開花,又名望春花,它是中國送給歐洲的植物中最著名、最受歡迎的花卉。

廳南的對景是一座雕鏤精致、巧奪天工的磚刻門樓,這座門樓制作于乾隆年間,高約6米,幅寬3.2米,厚1米,門樓上的磚雕是用鑿子和刨子在質(zhì)地細膩的青磚上,運用平雕、浮雕、鏤雕和透空雕等磚雕藝術(shù)手法,雕鑿而成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飛禽走獸和花卉圖案,形象逼真,不愧為“江南第一門樓”。門樓上都是蔓草圖案,蔓生植物滋長延伸,蔓延不斷,人們寄予它茂盛、長久的吉祥寓意。門樓中間為字碑??逃?ldquo;藻耀高翔”四字。藻是水草,藻耀指文采華麗,高翔是展翅高飛的意思。兩側(cè)兜肚,左側(cè)刻有郭子儀上壽立體戲文圖。你看,圖中郭子儀端坐正堂,胡須垂胸,慈祥可親;八個文武官員,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貢品,有的手拿兵器,廳堂擺著盆花,門前石獅一對,好不氣派。郭子儀活了八十四歲,八個兒子、七個女婿都是朝中命官,可謂大賢大德,所以這幅郭子儀上壽磚刻表示“福壽雙全”之意。左側(cè)刻有周文王訪賢立體戲文圖。你看,姜子牙長須披胸,莊重地端坐渭河邊,周文王單膝下跪求賢,文武大臣前呼后擁,有的牽著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蕩蕩,這里是描寫周文王訪姜子牙的場景。文王以大德著稱,姜子牙以大賢著名,所以文王訪賢比喻德賢齊備。下面是蝙蝠圖案,兩側(cè)為獅子滾球及花卉圖案,中有三個“壽”字,象征福祿壽三星

墻為粉本,疊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險峻秀麗。唐朝大詩人李白詩云:“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獎蓉”,主人借用“五峰”給這處書屋題名。游人又把這山看為云崗余脈,給人以美的聯(lián)想。五峰書屋室內(nèi)寬敞明亮,南面僅設(shè)矮墻,上半部分為大窗,一是增加室內(nèi)采光,二是為了更好地觀賞峰石。庭前假山旁有一株高大的玉蘭樹,春來花滿庭,特別珍貴的是,花壇中還有一株山茶絕品名叫“十三太保”。這棵山茶盛開時,同時綻放13種不同顏色的花朵,有紅、粉、白等,這在蘇州園林中是一絕。五峰書屋是一處相對獨立的庭院,它于擷秀樓后,但并不處于同一中軸線,而是稍稍偏向西北,這一偏大有講究,它把彩霞池北的建筑和東部住宅區(qū)過渡性地連接起來。五峰書屋為兩層樓宇,屋前有回廊,東通半亭,西出竹外一枝桿,兩處門戶都很小,一是使人產(chǎn)生別有洞天的感覺,二是維護了東邊庭院和西邊竹外一枝桿的整體封閉性,不使這兩處景點產(chǎn)生“漏氣”。

五峰書屋西邊緊挨著的便是三開間的樓堂,取名集虛齋,這里是園主修心養(yǎng)性讀書的場所。集虛極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虛”出自《莊子.人間世》:“惟通集虛,虛者,心齋也”,“虛”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齋”為養(yǎng)心之所。也就是說必須心志統(tǒng)一,排除雜念,對外界的事不用耳聽,而用心聽,甚至用“氣”聽,莊子用此宣揚他虛無、順物的處世哲學(xué)。這里園主借來標榜自己與世無涉的清高。表現(xiàn)其向往漁樵隱居之樂的意境。集虛齋室內(nèi)陳設(shè)雅致,以竹為題的書畫滿楹,與竹外一枝桿相呼應(yīng),站在天井中間,用月洞門套住竹外一枝桿,可出現(xiàn)一幅外圓內(nèi)方的云崗立體畫,集虛齋其上有樓,登樓眺望,園中景色歷歷在目。難怪,中新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從1992年4月15日至1994年2月21日的近10次談判都在網(wǎng)師園集虛齋小姐樓上進行。李光耀攜夫人來過兩次。一位作家寫道:網(wǎng)師園對談判到底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巨大或是微妙,無人得知。當時的市長在談判的間隙說過:“網(wǎng)師園為工業(yè)園區(qū)談判順利進行作出了貢獻。”

從集虛齋朝南看,彩霞池明朗,竹外一枝桿略暗;小天井明朗,集虛齋本身略暗,這種忽明忽暗的藝術(shù)手法,大大增強了園景的層次感。

走出集虛齋,穿過小天井,便來到了臨水而筑的竹外一枝軒和半亭射鴨廊。竹外一枝軒原為園主子女讀書寫字的地方,在此讀書,白天可見飄渺云彩,夜間則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軒額取自宋代蘇軾“紅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詩意,“一枝”指梅花,“暗”指枝葉茂盛。這座小軒原是封閉式的斜軒,1940年何亞農(nóng)買此園后,對庭園進行整修,才改為敞軒,寬三間,玲瓏剔透,外似船廳。竹外一枝軒與南岸小山叢桂軒遙相呼應(yīng),一臨水,一離岸,也成一條主軸線,從彩霞池南岸望來,軒像輕巧的船舫,與高大的二層樓集虛齋,一前一后,造成參差錯落,富有變化。西面墻上有一空窗,構(gòu)成大框景,窗下垂絲海棠婆娑起舞,稍遠處石板曲橋,一波三折,白皮古松探身飛亭游廊,你若不留意,還誤以為一幅山水畫。這種有空窗(又稱月洞)的墻面,使內(nèi)外景物既有分割,又達到有機聯(lián)系,融為一體。軒前斜出水上的那株黑松,宛如黃山迎客松,倒映池中,若隱若現(xiàn),生動而有氣魄,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另外竹外一枝軒和處于西南對角線上的濯纓水閣也組成了一組對景,濯纓水閣架空水上;竹外一枝軒瀕臨水邊,前者為虛,后者為實。濯纓水閣三面墻體,一面木欄,為實;竹外一枝軒空間開敞,不設(shè)門戶,為虛。兩者虛實對比,互相轉(zhuǎn)換,美不勝收。另外,因五峰書屋和集虛齋等樓房體量較大,玲瓏剔透的竹外一枝軒和射鴨廊與樓房形成一組高低參差、錯落有致的組群,這一軒一廊不但造型簡潔明快,大小高低親切宜人,而且構(gòu)成中景增加了景物的層次,使人感到樓房后退了,并增加彩霞池的開闊感。竹外一枝軒安裝吳王靠鵝項形短欄,這是從欄桿坐凳變化出來的坐椅,呈現(xiàn)出姿態(tài)優(yōu)美的曲線,形無定制的造型和具有流動美、動態(tài)美、舒展自如的線條,都給人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心理美感。

竹外一枝軒旁是水閣式建筑半亭射鴨廊,南臨空亭,東倚山墻,西凌綠波。它源自唐代詩人王建“新教內(nèi)人唯射鴨,長隨天子苑東游”詩意。斗鴨、射鴨是古代宮苑中的嬉戲之事,盛行上千年。這里借指射鴨取樂之廊,是舊時園主品茗雅集之處。這條短短5米多的小廊,北接竹外一枝軒,南連空亭,與曲折長廊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內(nèi)部看,亭、廊、軒如一整體,從外面看,亭則亭,廊則廊,軒則軒,各具特色,極為分明,這是園林建筑中參差曲折,錯落疏密的多變藝術(shù)效果。射鴨廊對著月到風(fēng)來亭是一條東西向的副軸線,軸線兩邊的布局,是極成功的不對稱均衡構(gòu)圖。射鴨廊池邊假山盤紫藤,南壁墻面攀木香,是欣賞春景之處。從竹外一枝軒右拐,步行數(shù)步便來到了看松讀畫軒。此軒面寬四間,三面雕花半窗,向南一面僅以數(shù)根廊柱支持,故采光特佳。此軒建筑利用了良好的朝向,多留空地,留出了更多的觀賞活動空間,因此軒體量較重,故與彩霞池隔以庭院,樹木、花臺,既增加園景層次和深度,又不使軒逼壓水面。此軒與濯纓水閣遙遙相對,一離岸,一臨水;一輕巧,一厚重,是一條軸線上的對景,冬季在此賞雪,最為合適。看松讀畫軒在網(wǎng)師園眾多亭榭軒閣中有其獨特品位和意趣。其特征是雅古,先說雅,你看,看松讀畫軒內(nèi)的家具一律為明式風(fēng)格,紅木制成,造型簡潔大方,色澤素雅。正中為一圓桌,東西各兩把椅子,椅子間放桌幾,桌椅幾凳造型大方、流暢,落地罩,窗格裙板上刻擺十景花藍圖案,半窗夾堂板刻《三國志》人物。因此,你一踏進軒來,便有一種古雅恬靜的韻味。再看該軒和庭柱有一幅疊字抱柱聯(lián):“風(fēng)風(fēng)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此聯(lián)順讀、反讀都合韻律,字通意順,自然流利,文字用十四對疊字組成,聲聲悅耳,極富音樂感。上聯(lián)意思是風(fēng)吹落葉,雨打芭蕉,春暖冬寒之際皆有無限之景,可讓人去尋幽覓芳;下聯(lián)意思是,在此盡可男歡女愛,卿卿我我。全聯(lián)描繪出了看松讀畫軒前四季明媚秀麗的風(fēng)光,更有趣的是此聯(lián)語所用疊字,是從人們熟悉的詩文中出來的,很容易讓人想起這些詩文與有關(guān)的韻事,如“尋尋覓覓”出自李清照《聲聲慢》詞,“鶯鶯燕燕”出自杜牧《為人題贈》,“卿卿”是晉王戎妻對王戎的愛稱,“暮暮朝朝”出自宋玉的《高唐賦》。再說說看松讀畫軒的“古”字。你看軒前兩棵古木,一為白皮松,已有二百余年歷史,它干枝橫斜,好象一位遲暮美人,正臨水照鬟。二為古柏,相傳是南宋萬卷堂國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它高達十余米,是全園最高的景物,雖然頂梢已枯,但三個側(cè)枝仍活,似飛龍在空中翱翔。松柏成為正義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園中的亭榭軒閣,毀而復(fù)原,已非舊物,惟有古樹,不能仿建,這是悠久歷史的見證。當我們撫摸著這棵閱盡同師園蒼桑變遷的蒼老古柏,怎能不油然產(chǎn)生思古之幽情呢?軒東邊天井內(nèi),還有一棵上百年樹齡的木瓜樹,樹身雖有枯朽之感,但每年春天,仍綻出新綠。深秋時,枝上結(jié)出顆顆木瓜形如葫蘆,不過要說真正的古木還得算軒內(nèi)的硅化木了。軒內(nèi)圓桌之北為一高幾,幾上是一靈壁石,形狀靖瘦,若以金屬物叩之,有回聲,靈壁石兩旁的幾案上有兩段高約二尺,直徑一尺多的灰色柱形圓石,形狀酷似樹干,仔細觀察,可見一圈圈的年輪,一個個結(jié)節(jié),一條條纖維縱紋。用手一摸。質(zhì)地堅硬,與頑石沒有區(qū)別,這就是典型的硅化木。這是一種一億五千萬年以前,陸地上廣泛分布的常綠喬木的化石,這種歷經(jīng)億萬年的硅化木化石,成為時代永久的象征,所以封建統(tǒng)治者把它看作政權(quán)萬世穩(wěn)固的象征,人民群眾把它視為堅貞不屈精神的化身。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硅化木石還是一種醫(yī)治男女相思病的靈丹妙藥,我想,這是外形與內(nèi)質(zhì)的綜合了,人們賦予它的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形體本身的特征,從而產(chǎn)生的無窮的內(nèi)在魅力。看松讀畫軒南太湖石花臺內(nèi),植古柏、黑松、白皮松、羅漢松、海棠、牡丹、桂花等,因此,坐軒內(nèi)可四季盡情品賞靜觀的妙處,春賞牡丹,夏聽蟬賞水,秋聞桂香,冬賞雪。一年四季皆是畫,尤其是冬天,松竹之青碧襯于一片粉妝玉砌的雪景,真可謂畫意滿園了,這便是軒名中讀畫二字所指。

從主園曲橋朝西走,有一小門,上有磚額“潭西漁隱”。“潭西”即地西,“漁隱”是史

正志萬卷堂的舊號。穿過小門頓覺別有洞天,此處是一處書房庭院,為園主子女讀書外,名殿春簃又稱內(nèi)園。“殿春”出自蘇東坡“尚留芍藥殿春風(fēng)”句意。“殿春”指春末,“簃”指閣樓旁的小屋。整個小院占地不到一畝,但景觀豐富而又不覺局促,富有明代庭園建筑工整柔和、雅談明快、簡潔利落的特色。園中有精雅書房兩間,為舊時書齋。小院曾是芍藥圃,清嘉定年間,網(wǎng)師園以種植芍藥聞名于世?,F(xiàn)在芍藥圃中植芍藥八株,都是名貴品種,芍藥花其形多變,其色艷麗,《詩經(jīng)》中作為男女贈別之花。小院西南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詩“一水方涵碧”之意。據(jù)考證,此地舊有根樹井,在古柏根下后來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沒,1958年整修時,挖出一塊湖石,上鐫“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簃一院無水,有了這眼清泉和全園水脈貫通,真是絕處逢生,再次呼應(yīng)網(wǎng)師園以水為中心的主題。泉北有半亭,因旁邊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墻而筑,體量小,與小院格局很相似,其飛檐翹角非常輕巧,將人的視線引向上空,擴大了空間,豐富了景觀。亭中一塊巨大的靈壁石,因顏色烏灰,像展翅欲飛的蒼鷹,俗稱“鷹石”,相傳此石原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遺物。殿春簃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間,仿明式結(jié)構(gòu),屋前有石板平臺,圍以低石欄,屋頂為卷棚式,線條流暢,回音效果好,是園內(nèi)聽曲的好地方。正門四扇落地長窗,左右設(shè)半窗,北墻用紅木精巧鑲邊而成的長方形窗景,奇峰湖石與傲雪臘梅、蒼翠青竹、闊葉芭蕉、天竹紅果相掩映,那靜中有動的圖案,仿佛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人在室內(nèi)似在室外,富有詩情畫意。宋蘇軾《與潛僧綠筠軒》詩云;“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所以竹成為隱者名士的代名詞。居必有竹,竹子四季常青,因為竹葉的取向各異,能把聲波的反射相互抵消,因此竹子有一定的隔音保靜功能,竹可使日出有清陰,月照有清影,風(fēng)來有清聲,雨來有清韻,露凝有清光,雪停有清氣,竹子瀟酒挺拔,寧折不彎,虛心有節(jié),與士大夫文人追求的高尚品德相契合。梅花玉潔冰清,象征著純潔、堅韌和氣節(jié),給人以立志奮發(fā)的激勵,梅花為報春花,梅花之香,濃而不艷,冷而不淡,清幽宜人,這正是中國文人不同于西方人重色不重香的獨特藝術(shù)心態(tài)。

殿春簃室內(nèi)陳設(shè)的家具,大多為明式。明式家具具有簡、線、精、雅的風(fēng)格特征。簡,就是造型簡練,輪廓舒展;線,就是線條流暢,挺拔取勝;精,就是做工精細,結(jié)構(gòu)合理穩(wěn)固;雅,就是整體和諧,氣韻雅清。殿春簃小院布局合理,獨具匠心。為了少占庭院活動面積,又與墻身結(jié)合。得到墻面襯托,采用周邊假山布局,取得余脈連綿的情趣,東墻的峰洞假山沿邊圍成凹凸多變的弧形花臺,南面曲折的花臺處庭院主軸線上,穿插幾快有觀賞價值的峰石與白皮松,青楓相互襯托,并與殿春簃對景觀賞?;ㄅ_兩側(cè)設(shè)磴道而上,為近觀林可自由漫步,花臺西南為幽泉,不落俗套,并增添無限聯(lián)想。自冷泉亭沿西墻至西北角假山中間的較低峰石,種桂花、青楓,富有花木假山小品觀賞意趣。殿春簃主體建筑將小院分為南北兩個空間,北部為一大一小賓主相從的書房,是實地空間,但實中有虛,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為一個大院落,散布著山石,清泉,半亭。南北兩部形成空間大小明暗、開合、虛實的對比,十分精致。本著主園利用水池為中心的原則,在內(nèi)園余地全部鋪砌與周圍山石花木色澤和諧一致的花街鋪地,平潔的整片花街鋪地與中部主園的浩深淼水成水陸對比,一是以水點石,二是以石點水,使網(wǎng)師園處處有水可依,特別是用河卵石組成的魚網(wǎng)圖案使人與漁夫聯(lián)想與該園“漁隱”主題合拍。

1932年,國畫大師張善子、張大千寓居殿春簃,張善子養(yǎng)乳虎作臨本,名虎兒??上Ш髞砘翰∷?,葬于園中,張善子于1940年死于重慶。張大千未去世前,曾親題《先仲兄所豢虎兒之墓》寄來內(nèi)地?,F(xiàn)在網(wǎng)師園勒碑留念。1978年春,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友好人士來蘇州參觀,他們對網(wǎng)師園的殿春簃贊嘆不已,決定仿照殿春簃建造一座古典庭院。由于是按明代建筑藝術(shù)特色設(shè)計建成,因此定名為明軒。明軒于1979年10月下旬動工,1980年4月竣工。明軒全長30米,寬13.5米,四周是7米高的封閉山墻。明軒開創(chuàng)了中國園林藝術(shù)走出國門的先河。

走出潭西漁隱右拐,便來到了月到風(fēng)來亭,此亭六角攢尖型,三面臨水。底部以黃石堆砌了三個石洞,從水底筑基,下細上粗,高出水面兩米,石墩之間臨空,好象深潭,亭內(nèi)設(shè)鵝頂靠,供人休息,內(nèi)為朱色裙板,外貼水磨磚細。亭內(nèi)天花板中懸一紅木宮燈,亭內(nèi)懸掛“月到風(fēng)來亭”篆體匾額,取自宋人邵雍詩句:“月到天心處,風(fēng)來水面時”,月到風(fēng)來亭座西向東,亭背后曲廊透迤,向南北兩翼伸展開,仿佛亭子張開兩臂迎接游人。月到風(fēng)來亭中一面大鏡,將明波若鏡的水面,天光山色以及對景射鴨廊、空亭等秀美景色映入鏡中,大有人在畫中之感。在亭中憑欄靜觀,池南濯纓水閣與池北看松讀畫軒相呼應(yīng),俯視池南岸高低起伏,低處出水留磯,井有自然式踏步下達水面,更增添游人浮水之感。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里是中秋賞月最佳處,屆時,你可以看到五個月亮:天上、池中、鏡中、月餅和月亮桌(圓桌),月到風(fēng)來亭把人與自然界的風(fēng)、月、水之間的關(guān)系處理的十分親切。亭周池邊到石磯,縮短了人與水的距離,蹲石磯可以掬水,可以玩月,亭子挑出水面,可以與秋風(fēng)相邀與明月對酌,人與清風(fēng)、明月相伴,彼此親密無間,這樣就賦予這一處景觀以人格靈性,構(gòu)成自然與人生無限廣闊的意境。連接月到風(fēng)來亭,南北有一條高低蜿蜒的爬山廊,它與彩霞池東邊的射鴨廊呼應(yīng)、對比,射鴨廊筆直,爬山廊婉蜒、射鴨廊南面無廊,爬山廊則是完整的南北長廊,射鴨廊西面彩霞池,東臨白墻,爬山廊東臨彩霞池,西面則有文人墨客留下的書法真跡,供游人觀賞。爬山廊壁間嵌磚鐫刻“樵風(fēng)徑”額,樵風(fēng)即采薪歸來乘著順風(fēng),徑名寓隱居之意。廊壁嵌有十塊書條石。

從爬山廊南丘拐便來到濯纓水閣,水閣以“濯纓”命名,突出“漁隱”主題,取《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濯指洗滌,纓是系冠的絲帶。意思是潔凈的水,可用來洗滌帽子,污濁的水只能洗腳了,后人用“濯纓”表示避世隱居或清高自守。濯纓水閣輕巧,云崗渾厚,富有對比,該閣坐南朝北,面闊一間,基部用石梁柱架空,水自閣下而入,屋頂用線條柔軟的單檐卷棚歇山,粉墻青磚黛瓦,配以花邊滴水,古色古香的戧角起翹,有一呼欲飛之態(tài),閣內(nèi)四周有窗,涼爽通透,盛夏,在臨水一面的長腳壽字扶手欄桿前數(shù)魚,水面涼風(fēng)習(xí)習(xí)而來。閣前一座落地屏風(fēng),兩面分刻八駿馬圖、三國志人物及花籃博古等圖案,閣左右兩面配置和合窗,南墻巧借窗外天竹、桂樹為景、透窗南望蹈和館,窗景遙遙相對,窗中見窗,景中見景,北見較低的看松讀畫軒隱現(xiàn)于樹叢,東北向的樓房前后參差,高聳的古柏與貼水的曲橋、石磯亙列于中,而臨水的竹外一枝軒看似神似的舫。濯纓水閣內(nèi)有兩副對聯(lián),其一為鄭板橋書寫:“禹寸陶分,曾三顏四”八個字,引自四個典故,耐人尋味。大意是說古代大禹對一寸光陰的珍惜,東晉陶侃勤奮謙遜的學(xué)習(xí)態(tài)度,曾子每天自我反省精神,顏子不聽不為不符合法制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的言論。

從濯纓水閣往東走,便是黃石疊砌的云崗,它環(huán)山有石徑,后山有蹬道可供登高。山上有青楓、玉蘭。云崗山體高俊、古樸、自然,造園家借鑒國畫山水畫中云崗山體的趣味,刻意表現(xiàn)其矗立于天池之畔,云霧繚繞的情趣,運用巖橫為迭的手法,將黃石塊體依斷層巖體層狀結(jié)構(gòu)的節(jié)理錯綜迭置,再現(xiàn)高岸巨石形成的斷巖地貌。石,含茹著太古的歷史意蘊,具有“古”的文化品格,中國文人對石的崇拜,實際反映了文人對史前文化的一種戀舊心理,奇石是大自然的精靈,具有一種返樸歸真的自然美,崇拜石頭也是對自然的崇拜,中國文人們對石頭的尊崇表現(xiàn)為文人和自然的融合,賦石以靈性、以人格。園林假山的氣勢和風(fēng)格與所用石料有關(guān)。黃石屬細砂巖,有縱橫交錯的節(jié)理,石面平直,梭角分明,這些特征使黃石山剛硬平直,渾厚沉實,層次豐富,輪廓清晰,而湖石屬石灰?guī)r,石質(zhì)軟,表面凹凸不平,

多孔隙小渦和裂縫,故湖石山外形輪廓飛舞跌宕,極富變化,石峰評判標準可用透、瘦、皺、漏、丑、頑、拙來概括,透指玲瓏多孔穴,前后能透過光線;瘦指外形苗條,婀娜多姿;皺指石身起伏不平,有節(jié)奏的明暗變化,漏指石頭中有孔穴相通,紋理清晰,這四字是從形象特征來評定。清指陰柔秀麗之美,丑指奇特的滑稽之美,頑指堅實的陽剛之美,拙指渾樸、敦厚之美,這是從石峰整體氣勢上來鑒賞。

從云崗向東走便來到了引靜橋。這是蘇州最小據(jù)說也是全國最小的石拱橋,名引靜橋,俗稱小拱橋,譽稱袖珍小橋。游人過橋三步便成,所以又叫三步橋。橋長2.45米.寬0.92米,用花巖石砌筑,兩側(cè)配有石欄,東西各5個臺階,橋面中心有牡丹圖案,架于池東南水澗之上,下設(shè)東臺階,是一個一平方米大小的篆體“壽”字,寓意走過小橋,健康長壽。此橋是南宋遺物,閘門上方有一塊立石,上刻“待潮”篆字,暗喻只要小閘門一開,潮水便會洶涌入洞。水洞兩側(cè)嵌有宋代石刻“磐澗”二字,疊石不多,卻造成源頭深遠,余意不盡的印象。園林中架橋以梁板式石橋為多平面自一二折至三四折不等貼水而過,既便于觀賞睡蓮又便于小中見大。網(wǎng)師園引靜橋,由于拱橋與小澗、小水閘配合得體,當你立于橋頭望小澗時,因橋小而不覺澗之小,于小澗望小橋時,又因澗小而同樣不覺橋小。小拱橋架在水面邊角,設(shè)置在河口上,是應(yīng)用近大遠小的透視學(xué)原理,把它作為遙遠的背景,象征生活中高大的通舫石拱橋與對岸隔水池相望。橋愈小,愈覺水面寬闊,拱橋架在河面上,還能起到分隔水面作用,達到中心水面與泉流藏引貫通的效果。一池綠水到此形成小洞婉蜒南去,流向深遠,使池水有源頭無盡之感。而小拱橋呼應(yīng)的九曲橋,增大了游覽路線的距離,延長了賞景時間,擴大了園林空間感。

引靜橋是欣賞網(wǎng)師園中部山水主景區(qū)的最佳景點之一。古今造園必有水,網(wǎng)師園顧名思義,以水為主,該池名彩霞池,相傳這池名是以南宋國主史正志之愛女的芳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造園強調(diào)疊山理水,理水藝術(shù)直接影響造園的景觀效果,現(xiàn)在園中主景就是這一池碧水,水面開闊約半畝,命意不在分割水面以增支流之深遠而在聚而不分,故池面為方形,僅東南、西北角伸出水灣,所以有水鄉(xiāng)漫瀾的感覺。石拱小橋欄出水洞和水閘,西北伸出水灣平板曲橋隔出灣頭水面,池水去來無蹤,有水源不盡之意。過橋以后,水體空曠一片汪洋,以象征園主的江湖之思,體現(xiàn)了漁隱愿望和與世無爭的生活情趣。小澗、小橋襯托出水池的寬廣,這是小中見大的典型范例。小拱橋和平板曲橋把水體分成三個部分,而橋的本身一圓拱一低平,一大一小,又組成對景,其位置處于園中最長的對角線上,是一組絕妙的對比。橋一方面形成了別致的橋景,另一方面有分隔水面空間的功能。用橋分水似隔還連,水能通過橋孔展延出去,增加了水景的層次。彩霞池岸用黃石疊砌,上橫下直,大小錯落,形成各種洞窟窩凹,形如水口,有水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石岸曲折錯落;著重大體積組合,無平直刻板之弊病,沿地設(shè)置踏步石磯,踏步可拾級而下,浣手洗足,石磯可臨水休息,觀魚戲水。魚是園林中常見的動物景,這是受古代莊子、惠子濠上觀魚這一故事的影響,動物景對園林的點綴是多方面的,其最大特點是以動態(tài)的形象美和其它相對靜止的景物形成強烈的動靜對比,給園林帶來勃勃生氣。士大夫文人以山水禽魚為知己、為情侶,正是中國文人刻意追求的天人合一、返樸歸真的一種審美境界。彩霞池恰如一方天鏡,將穹廬似的天宇一下子變成了無限伸展的渾圓世界。波平時,藍天行云,高樓增層,廊而復(fù)廊,亭亭閣閣相映成趣。風(fēng)乍起時,吹皺一池綠水,樓閣搖曳,云崗游移,曲橋飄飛,一幅活動的山水畫軸展現(xiàn)在你眼前,天空水底連成一片,形成一個奇異的水下世界,讓人心曠神恰,并使人聯(lián)想起天上神仙府第。而當視線與水面夾角增大時,反射效果減弱,透過清澈的水又可以看到魚兒的游動。水有動靜之分,靜態(tài)時,景色顯出樸實、穩(wěn)定、靜謐的風(fēng)貌,而動態(tài)時則呈現(xiàn)一種虛實變幻的美。彩霞池四周建筑緊湊,比例適度。池西曲廊高低起伏且有亭突出水面,池西水

面狹窄處建東西向貼于水面的曲橋,池北軒、樓、柏、松參差配列,這是一組由亭、軒、樓、柏、磯、橋組成的錯落有致的構(gòu)圖。池東雖是大片單調(diào)平直的高墻,但運用假漏窗、空亭、空廊,并在空墻前迭假山栽藤蔓,使景色簡潔、自然。池南為輕巧水閣與渾厚假山配列。由于環(huán)池亭、臺、榭、廊無不面水形成極為生動的不對稱的均衡構(gòu)圖,是水院式閉合空間。為了突出水面平波浩渺的水鄉(xiāng)氣氛,臨水而筑的亭閣廊樓都適當縮小了尺度。體型小巧輕盈,體量稍大一些的建筑或隱于山石后或遠離池岸,不逼壓水面,水中不植荷花不設(shè)島,增強了水面的開闊感。

從射鴨廊南頭右拐便來到了小山叢桂軒,這軒對小山,上植叢桂,秋時濃香四溢,香藏不散,故而此軒曾名道古軒,舊時為園主花廳,供生活起居兼會客之用。小山叢桂軒是園中主要建筑,作四面廳式,單檐歇山卷棚頂,造型輕巧,舒展飄逸,南面步柱安連續(xù)長官,北墻一扇正方形大窗,冰紋窗格中間為圓形大窗景,東西兩面平墻以上均裝玻璃,四周門窗開朗,并繞以回廊,既可以在軒內(nèi)居坐安息,觀賞周圍景色,又能沿廊游覽。該軒一個格窗就是一幅畫,通過廳內(nèi)窗格,環(huán)顧四周無數(shù)景物畫面,真是“四面有山皆入畫,一年無日不看花”,人在畫中游,山水撲進廳軒,人如在山水中生活。軒北面正中是一扇正方形大窗,窗在云崗下,使人有深山幽谷之感,窗中間為圓形大窗景,窗外重巒迭嶂,喬木叢生,真象一幅天然圖畫。軒南是一個曲尺形的小院,湖石疊砌小山,小山間主植桂樹,另有丁香、臘梅、翠竹、梧桐、海棠等四時花木。每當金風(fēng)送爽,桂香四溢;游人為之留步。北周文學(xué)家庚信《枯樹賦》中有“小山則叢桂留人”句,點出了此處意境,故以“小山叢桂”命名,寓款留賓客之意。

自小山叢桂軒向西南,有曲廊可至蹈和館,館額取“履貞蹈和”為名,寓平和安吉之意。此館面東,南北三間,前有落地花窗,南北開花窗,這里原是園主宴居之所,現(xiàn)在辟為畫廊。蹈和館南面是園主平時操琴的琴室,有匾額,墻上磚刻“鐵琴”,是一座別致小院。亭中間放琴桌,琴磚一方,長約一米半,寬約半米,中間漏空,四面鏤以精致花紋圖案,琴磚底部墊紅木幾架,壁間放紅木掛屏,嵌云南大理石,氣勢磅礴。庭前堆湖石假山配以竹叢,棗樹與古樁石榴盆景。樹齡22022年的棗樹高出墻頭,秋天紅棗累累。古樁石榴大盆景放在青磚盆中,盆長2.64米,寬1.3米,高0.9米,底周圍刻“壽”字花紋,石榴古樁已有350歲。紅棗寓意早得貴子,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庭院的西墻壁上嵌有十塊扇形碑帖條書石,是同治園主李鴻裔的精美書法,這是一處封閉式庭院,幽深清靜,是撫琴聽曲的理想之處。

第2篇 介紹江蘇網(wǎng)師園的導(dǎo)游詞范文

網(wǎng)師園分為宅第和園林兩部分,是一座典型的宅院合一的江南私家園林。作為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網(wǎng)師園東宅西園,有序結(jié)合。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qū)、南部宴樂區(qū)、中部環(huán)池區(qū)、西部內(nèi)園殿春簃和北部書房區(qū)等五部分組成。全園布局外形整齊均衡,內(nèi)部又因景劃區(qū),境界各異。園中部山水景物區(qū),突出以水為中心的主題。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橋,低矮貼水,東南引靜橋微微拱露。環(huán)池一周疊筑黃石假山高下參差,曲折多變,使池面有水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園內(nèi)建筑以造型秀麗,精致小巧見長,尤其是池周的亭閣,有小、低、透的特點,內(nèi)部家具裝飾也精美多致。

其中中部為主園,名曰“網(wǎng)師小筑”,以全園以水池彩霞池為中心,面積約半畝。池岸西北、東南兩隅,各有水灣一處,曲折深奧,有淵源不盡之感。沿池布置石磯、假山、花木和亭榭,黃石假山“云崗”體量不大,但位置和造型得體。由于池岸低矮,臨池建筑接近水面,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顯得開闊。這里池水清澈,游魚戲水,花木爭妍。環(huán)池廊、軒、亭翼然,夾岸有疊石、曲橋,疏密有致,相得益彰。網(wǎng)師園以它精致的造園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蘊,典雅的園林氣息,當之無愧地作為江南中小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成為“小園極則”,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

池南主廳小山叢桂軒位于峰石木樨間,有廊左通住宅的轎廳,右達西側(cè)的亭榭。西南側(cè)的濯纓水閣和東北岸的竹外一枝軒隔水相望,東側(cè)的射鴨廊和西側(cè)的月到風(fēng)來亭遙遙相對。這些建筑形體各殊,裝修精麗,其倒影又與天光浮云交映于碧波之中,增添了園中秀麗景色。再北為集虛齋、五峰書屋和殿春簃等建筑,都是舊日園主讀書作畫之所,布置疏朗清幽。

介紹江蘇網(wǎng)師園的導(dǎo)游詞范文

第3篇 蘇州網(wǎng)師園導(dǎo)游詞

蘇州網(wǎng)師園導(dǎo)游詞

編輯:導(dǎo)游詞孟憲彪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游覽的就是世界聞名的網(wǎng)師園。網(wǎng)師園是中國江蘇園林的一個典型代表。陳從周教授在《中國名園》一文中稱“網(wǎng)師園是造園家推崇的小園典范”。曾被德國政府授予聯(lián)邦德國大十字勛章的德國著名園藝家、鑒賞家瑪麗安娜.鮑榭蒂女士在其《中國園林》一書中指出:“我覺得網(wǎng)師園是蘇州最體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園林”。

建于宋朝時期的網(wǎng)師園,當時建房和建園耗資150萬貫(1貫為1000枚銅幣)。800年后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氣壯如牛,開價12億美元購買此園,見園方無意商榷,連聲說“這是你們的國寶!無價之寶!”由此可見,網(wǎng)師園的殿春簃作為第一件出口海外的中國古典園林作品藍本絕不是偶然的。蘇東坡說:“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要說:“到蘇州園林不游網(wǎng)師園,乃憾事也”。

朋友,也許你的心早已飛進了網(wǎng)師團,且慢,請跟我走進蘇州古城東南帶城橋路,拐彎進人一條極窄的羊腸小巷——闊家頭巷,腳踩石子路,往東行。這樣曲曲折折5分鐘走到小巷深處,才見到網(wǎng)師園。這長長的羊腸小巷,猶如抒情詩中的一串含蘊豐富的省略號,它表示富者我不攀,貴者我不顧,它顯示了主人卑視利祿,清高雅逸的情操。那么,主人是誰?為何取名網(wǎng)師園呢?

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揚州人),在朝中身為大臣,面對南侵的金兵,一味貪生求和被罷了官,流落到蘇州,于1174年請人建了一座宅園,自譽藏萬卷書,取園名“萬卷堂”,并在大門對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自號“漁隱”,這便是網(wǎng)師園的前身。

從宋朝到元明及清初的500多年間,這座花園的主人換了又換,到清代乾隆中(1785年左右),光祿寺少卿宋宗元隱退,購萬卷堂故址,重新規(guī)劃布置。宋宗元為什么要給花園起名為網(wǎng)師國呢?據(jù)說與漁翁王思父女有關(guān)。傳說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雙喜。雙喜從小聰明活潑,有一次,到瞻臺釣魚,不小心掉入湖中,全虧漁翁王思和女兒桂芝將他救起,又搖船送他回家。宋宗元為了報答王思父女對兒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漁翁的尊稱--“網(wǎng)師”給花園命名,從此,萬卷堂就稱為網(wǎng)師園了。實際上,宋宗元自比漁人,號網(wǎng)師并以此為花園命名,一方面借史正志花圃“漁隱”的原義,有隱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為園旁邊有巷名王思,取其諧音罷了。

網(wǎng)師園位于闊家頭巷11號,座北朝南,前有照壁,壁間設(shè)栓馬環(huán)成行,左右各植盤槐一株,設(shè)有東西巷門,東側(cè)還設(shè)便門,大門為兩扇對開,下面是二尺五寸高閘板,均為黑色油漆,大門兩旁置抱鼓石,上面是獅子滾繡球浮雕,額枋上裝閥閱。閥閱,俗稱門檔,又稱門簪,是封建社會中門第高貴的標志,古代仕宦人家大門外的左右柱,常用來榜貼功狀,在左稱閥,在右稱閱。唐宋以后,官宦人家就在大門外特做兩柱,稱為烏頭閥閱,這種裝飾,表現(xiàn)了園主地位的顯赫。

網(wǎng)師園住宅前后三進,規(guī)模并不大,入門廳,首先要經(jīng)過可裝可拔的門檻,遙想800年前這門檻有多忙碌--貴賓來了,仆人們忙忙碌碌地拔下門檻,貴賓走了,又忙忙碌碌地裝上。門廳即轎廳,是舊時停放轎子的地方。進門后廳內(nèi)左右安放著兩條長長的賴凳,也有用長椅的,這種作對稱式陳放兩旁的凳,一進門就給人一種整齊端莊的視覺效果。轎廳舊時是賓客主人落轎的地方,一般接待時也可在此小坐待茶,所以轎廳俗稱茶廳。廳正中懸有“清能早達”匾額,這是蘇州現(xiàn)代著名書畫家張辛稼書寫的?!扒迥堋笔欠饨ㄍ醭倮魳税衿返?,用現(xiàn)在的話講是為政清廉,德才兼?zhèn)?;“早達”指早年發(fā)達的意思。在該廳的東側(cè),有一座轎子,它是由紅木和竹子做成的,轎子上有很多蝙蝠的圖案,象征幸??鞓贰^I廳正面設(shè)隔扇門,棕色油漆,廳后頂部有磚砌家堂,供奉祖先牌位,磚雕已有700年歷史。廳東有僻弄通向內(nèi)廳,廳西有“網(wǎng)師小筑”磚額小門,通向中部山水主園。

大廳又稱積善堂,廳正中高懸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書“萬卷堂”匾額,這無聲語言告訴人們,主人不愧是書香門第,不僅家藏萬卷書,而且兩旁掛張辛稼的對聯(lián)“紫苒夜?jié)袂接?,鐵甲春生萬壑雪”。大廳面闊五間,這里是園主喜慶宴請和接待賓客的主要場所。若三代同堂,正中位置為祖父、祖母,東邊為父母,兩邊為兒女;若來客,根據(jù)東為貴的習(xí)慣,客人坐東邊,主人坐西邊。中間置銅鼓一只,作裝飾用。大廳東西兩壁掛大理石山水掛屏,堂中一式明式紅木家具。在天然幾上陳列著園主所珍藏的古瓷、拱石、插屏,以顯示主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情趣。你看該正廳是方梁彎椽,梁上雕有花卉裝飾圖案。前廊為鵝頸長椽,廊下一排18扇落地長窗。廳堂正面設(shè)一排18扇白漆門,這白色屏板不僅與墻面色調(diào)統(tǒng)一,增加了室內(nèi)的明度,對大廳陳設(shè)的家具和物品也能起到襯托作用,而大廳前面兩根立柱的白底隸書聯(lián)牌更起到了前后呼應(yīng)的效果。總之整個大廳平面廣闊,立面高大,整體形象雄偉莊嚴。該大廳的陳設(shè)在手法上仍保持了左右完全對稱的格局,突出大廳中央正面的天然幾、供桌和方桌、太師椅,正面居中的匾額、堂對、楹聯(lián)也都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加上空間懸掛宮燈、壁畫,系掛云石鑲嵌條屏,形體方正,工藝考究的紅木仿明家具,使大廳的氛圍更加安詳、靜穆、莊重。

大廳前天井,東西對稱,種植玉蘭兩株,寓意玉堂富貴。春天,堂前玉蘭花開,冰清玉潔,意味深遠。玉蘭,早春便開花,又名望春花,它是中國送給歐洲的植物中最著名、最受歡迎的花卉。

廳南的對景是一座雕鏤精致、巧奪天工的磚刻門樓,這座門樓制作于乾隆年間,高約6米,幅寬3.2米,厚1米,門樓上的磚雕是用鑿子和刨子在質(zhì)地細膩的青磚上,運用平雕、浮雕、鏤雕和透空雕等磚雕藝術(shù)手法,雕鑿而成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飛禽走獸和花卉圖案,形象逼真,不愧為“江南第一門樓”。門樓上都是蔓草圖案,蔓生植物滋長延伸,蔓延不斷,人們寄予它茂盛、長久的吉祥寓意。門樓中間為字碑。刻有“藻耀高翔”四字。藻是水草,藻耀指文采華麗,高翔是展翅高飛的意思。兩側(cè)兜肚,左側(cè)刻有郭子儀上壽立體戲文圖。你看,圖中郭子儀端坐正堂,胡須垂胸,慈祥可親;八個文武官員,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貢品,有的手拿兵器,廳堂擺著盆花,門前石獅一對,好不氣派。郭子儀活了八十四歲,八個兒子、七個女婿都是朝中命官,可謂大賢大德,所以這幅郭子儀上壽磚刻表示“福壽雙全”之意。左側(cè)刻有周文王訪賢立體戲文圖。你看,姜子牙長須披胸,莊重地端坐渭河邊,周文王單膝下跪求賢,文武大臣前呼后擁,有的牽著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蕩蕩,這里是描寫周文王訪姜子牙的場景。文王以大德著稱,姜子牙以大賢著名,所以文王訪賢比喻德賢齊備。下面是蝙蝠圖案,兩側(cè)為獅子滾球及花卉圖案,中有三個“壽”字,象征福祿壽三星高照,福為五福臨門,祿為高官厚祿,壽為長命百歲。

穿過大廳是面寬五間帶廂內(nèi)廳,俗稱女廳。梁架下大匾系綠色底黑色字,名曰“擷秀樓”,這是晚清著名學(xué)者俞樾寫的。擷是采擷,擷取的意思,擷秀就是攬取秀色之意。古時,蘇州的房屋比較矮,絕大部分房屋僅有一層,因此,當你登上擷秀樓,全園景色盡收眼底。極目遠眺,天平山、靈巖山、上方山塔尖、瑞光塔等隱現(xiàn)窗前。女廳內(nèi),陳設(shè)除椅子茶幾之類的家具之外,中央擺著一套精巧別致的紅木回臺圓凳,使陳設(shè)顯現(xiàn)出一番新的景象。正面紗槅內(nèi)放置的那張鑲大理石炕床,下置腳踏,有著濃厚的家庭生活氣息,廳內(nèi)裝飾精美,落地罩掛落窗格上雕刻花鳥蟲圖案。樓前天井東西對植桂花二株,東為金桂,西為銀桂,秋天幽香襲人,有九里香之稱。金桂為金色,銀桂為白色,古代神話傳說月宮中有玉桂樹。我國古時候考中狀元被譽為蟾宮折桂。桂花香氣襲人,清雅高潔,自有仙友、仙客之稱,桂花可謂“清香不與群芳并,世上無花敢斗香”。女廳是晚清光緒時候建造的(1896年),它體量小,樓不高,是園主起居之所,后通小花園,是一個比較含蓄、舒適、自在的生活環(huán)境,這里的陳設(shè)富有舊時女眷活動的特色。

庭院北面,有一小軒,名梯云室。梯云室庭前西墻一座湖石疊成的峰洞假山,有登道曲折而上,可以通往書樓。這里借梯云取月之意。此室是二層樓建筑,原是園主子女的內(nèi)室。軒內(nèi)南北各設(shè)落地花窗六扇,花窗裙板上刻有花卉山水和擺什景圖案,當中有一座落地飛罩,雕刻雙面鵲梅圖,形象逼真,制作精美。喜鵲是報春的吉祥鳥,喜鵲叫,喜事到,喻喜事,梅是報春之花,梅花與喜事連在一起,表示喜上眉(梅)梢。院中植春梅、垂絲海棠、花石榴、臘梅、翠竹、黑松、紫薇等觀賞花木,高低錯落,四季悅目。特別是那棵亭亭玉立的鳥不宿,四季常青,小花果鮮艷奪目,耐人尋味。再看鋪地,這里盡是荷花和魚網(wǎng)的圖案,一是彌補了東部沒有水的遺憾,二是點題網(wǎng)師園,這里另有蝙蝠和松鶴的圖案,蝙蝠因為與幸福諧音,所以蝙蝠表示幸福,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是飛翔的蝙蝠與云紋在一起的形式,這表達了人們祈求幸福亦像蝙蝠一樣自天而降的美好愿望。古語說千歲鶴,不老松,因此松鶴表示永遠年輕長壽。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游覽完了網(wǎng)師園的住宅區(qū)。大家知道,住宅是園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封建社會,其格局受儒家“三綱五?!敝萍s,以中軸對稱為主,突出尊位,把尊位放在中央地位,位卑和從屬者列于兩側(cè)或位居其后。不是嗎?你看,同師園前后三進廳堂,由門廳入內(nèi)為轎廳,原為園主及賓客落轎之地;第二進為大廳,清能早達,面南居中,顯居尊位,立面高大,令人肅然起敬,這里是昔日園主喜慶宴請,家族議事及接待賓客的主要場所;第三進為內(nèi)廳,昔日為內(nèi)眷燕集之所。女廳后庭院為梯云室,位于南北軸線的延伸線上,居北,位最低,為園主子女內(nèi)室。宅園正居部分均衡規(guī)矩,三進敞廳及后庭院依次在同一中軸線上,對稱協(xié)調(diào),強調(diào)了等級和尊卑,中庸平和,這種對稱的秩序井然的布局,給予人們視覺以平衡、均勻、齊整,最終是和諧的美感。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在各個廳堂之間總有一個天井。為什么要設(shè)置天井呢?一是便于采光,古時候沒有電,遇到陰雨天,室內(nèi)較暗。二是便于排水,天井中有數(shù)個陰溝,因此,無論下多大的雨,都不易積水。三是有利于廳內(nèi)的人呼吸到新鮮空氣,香氣襲人。蘇州住宅,房屋屋脊高,進深大,墻身薄,出檐深,建筑外觀樸素雅致。白墻灰瓦與黑褐墨綠等色木構(gòu)架互相配合,倒映于綠水中,構(gòu)成有明快格調(diào)的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情畫。

從擷秀樓后庭院西側(cè)的小門朝西看,頗有一番“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受。朝西邁進便見一處獨立的庭院,此處為南宋園主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面寬五間,書屋舊時為園主藏書讀書處,樓上為讀畫樓,該書屋相對的天井,東西方向較寬,前為擷秀樓北墻,造園者以高墻為粉本,疊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險峻秀麗。唐朝大詩人李白詩云:“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獎蓉”,主人借用“五峰”給這處書屋題名。游人又把這山看為云崗余脈,給人以美的聯(lián)想。五峰書屋室內(nèi)寬敞明亮,南面僅設(shè)矮墻,上半部分為大窗,一是增加室內(nèi)采光,二是為了更好地觀賞峰石。庭前假山旁有一株高大的玉蘭樹,春來花滿庭,特別珍貴的是,花壇中還有一株山茶絕品名叫“十三太保”。這棵山茶盛開時,同時綻放13種不同顏色的花朵,有紅、粉、白等,這在蘇州園林中是一絕。五峰書屋是一處相對獨立的庭院,它于擷秀樓后,但并不處于同一中軸線,而是稍稍偏向西北,這一偏大有講究,它把彩霞池北的建筑和東部住宅區(qū)過渡性地連接起來。五峰書屋為兩層樓宇,屋前有回廊,東通半亭,西出竹外一枝桿,兩處門戶都很小,一是使人產(chǎn)生別有洞天的感覺,二是維護了東邊庭院和西邊竹外一枝桿的整體封閉性,不使這兩處景點產(chǎn)生“漏氣”。

五峰書屋西邊緊挨著的便是三開間的樓堂,取名集虛齋,這里是園主修心養(yǎng)性讀書的場所。集虛極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虛”出自《莊子.人間世》:“惟通集虛,虛者,心齋也”,“虛”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齋”為養(yǎng)心之所。也就是說必須心志統(tǒng)一,排除雜念,對外界的事不用耳聽,而用心聽,甚至用“氣”聽,莊子用此宣揚他虛無、順物的處世哲學(xué)。這里園主借來標榜自己與世無涉的清高。表現(xiàn)其向往漁樵隱居之樂的意境。集虛齋室內(nèi)陳設(shè)雅致,以竹為題的書畫滿楹,與竹外一枝桿相呼應(yīng),站在天井中間,用月洞門套住竹外一枝桿,可出現(xiàn)一幅外圓內(nèi)方的云崗立體畫,集虛齋其上有樓,登樓眺望,園中景色歷歷在目。難怪,中新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從1992年4月15日至1994年2月21日的近10次談判都在網(wǎng)師園集虛齋小姐樓上進行。李光耀攜夫人來過兩次。一位作家寫道:網(wǎng)師園對談判到底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巨大或是微妙,無人得知。當時的市長在談判的間隙說過:“網(wǎng)師園為工業(yè)園區(qū)談判順利進行作出了貢獻?!?/p>

從集虛齋朝南看,彩霞池明朗,竹外一枝桿略暗;小天井明朗,集虛齋本身略暗,這種忽明忽暗的藝術(shù)手法,大大增強了園景的層次感。

走出集虛齋,穿過小天井,便來到了臨水而筑的竹外一枝軒和半亭射鴨廊。竹外一枝軒原為園主子女讀書寫字的地方,在此讀書,白天可見飄渺云彩,夜間則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軒額取自宋代蘇軾“紅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詩意,“一枝”指梅花,“暗”指枝葉茂盛。這座小軒原是封閉式的斜軒,1940年何亞農(nóng)買此園后,對庭園進行整修,才改為敞軒,寬三間,玲瓏剔透,外似船廳。竹外一枝軒與南岸小山叢桂軒遙相呼應(yīng),一臨水,一離岸,也成一條主軸線,從彩霞池南岸望來,軒像輕巧的船舫,與高大的二層樓集虛齋,一前一后,造成參差錯落,富有變化。西面墻上有一空窗,構(gòu)成大框景,窗下垂絲海棠婆娑起舞,稍遠處石板曲橋,一波三折,白皮古松探身飛亭游廊,你若不留意,還誤以為一幅山水畫。這種有空窗(又稱月洞)的墻面,使內(nèi)外景物既有分割,又達到有機聯(lián)系,融為一體。軒前斜出水上的那株黑松,宛如黃山迎客松,倒映池中,若隱若現(xiàn),生動而有氣魄,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另外竹外一枝軒和處于西南對角線上的濯纓水閣也組成了一組對景,濯纓水閣架空水上;竹外一枝軒瀕臨水邊,前者為虛,后者為實。濯纓水閣三面墻體,一面木欄,為實;竹外一枝軒空間開敞,不設(shè)門戶,為虛。兩者虛實對比,互相轉(zhuǎn)換,美不勝收。

另外,因五峰書屋和集虛齋等樓房體量較大,玲瓏剔透的竹外一枝軒和射鴨廊與樓房形成一組高低參差、錯落有致的組群,這一軒一廊不但造型簡潔明快,大小高低親切宜人,而且構(gòu)成中景增加了景物的層次,使人感到樓房后退了,并增加彩霞池的開闊感。竹外一枝軒安裝吳王靠鵝項形短欄,這是從欄桿坐凳變化出來的坐椅,呈現(xiàn)出姿態(tài)優(yōu)美的曲線,形無定制的造型和具有流動美、動態(tài)美、舒展自如的線條,都給人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心理美感。

竹外一枝軒旁是水閣式建筑半亭射鴨廊,南臨空亭,東倚山墻,西凌綠波。它源自唐代詩人王建“新教內(nèi)人唯射鴨,長隨天子苑東游”詩意。斗鴨、射鴨是古代宮苑中的嬉戲之事,盛行上千年。這里借指射鴨取樂之廊,是舊時園主品茗雅集之處。這條短短5米多的小廊,北接竹外一枝軒,南連空亭,與曲折長廊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內(nèi)部看,亭、廊、軒如一整體,從外面看,亭則亭,廊則廊,軒則軒,各具特色,極為分明,這是園林建筑中參差曲折,錯落疏密的多變藝術(shù)效果。射鴨廊對著月到風(fēng)來亭是一條東西向的副軸線,軸線兩邊的布局,是極成功的不對稱均衡構(gòu)圖。射鴨廊池邊假山盤紫藤,南壁墻面攀木香,是欣賞春景之處。

從竹外一枝軒右拐,步行數(shù)步便來到了看松讀畫軒。此軒面寬四間,三面雕花半窗,向南一面僅以數(shù)根廊柱支持,故采光特佳。此軒建筑利用了良好的朝向,多留空地,留出了更多的觀賞活動空間,因此軒體量較重,故與彩霞池隔以庭院,樹木、花臺,既增加園景層次和深度,又不使軒逼壓水面。此軒與濯纓水閣遙遙相對,一離岸,一臨水;一輕巧,一厚重,是一條軸線上的對景,冬季在此賞雪,最為合適??此勺x畫軒在網(wǎng)師園眾多亭榭軒閣中有其獨特品位和意趣。其特征是雅古,先說雅,你看,看松讀畫軒內(nèi)的家具一律為明式風(fēng)格,紅木制成,造型簡潔大方,色澤素雅。正中為一圓桌,東西各兩把椅子,椅子間放桌幾,桌椅幾凳造型大方、流暢,落地罩,窗格裙板上刻擺十景花藍圖案,半窗夾堂板刻《三國志》人物。因此,你一踏進軒來,便有一種古雅恬靜的韻味。

再看該軒和庭柱有一幅疊字抱柱聯(lián):“風(fēng)風(fēng)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此聯(lián)順讀、反讀都合韻律,字通意順,自然流利,文字用十四對疊字組成,聲聲悅耳,極富音樂感。上聯(lián)意思是風(fēng)吹落葉,雨打芭蕉,春暖冬寒之際皆有無限之景,可讓人去尋幽覓芳;下聯(lián)意思是,在此盡可男歡女愛,卿卿我我。全聯(lián)描繪出了看松讀畫軒前四季明媚秀麗的風(fēng)光,更有趣的是此聯(lián)語所用疊字,是從人們熟悉的詩文中出來的,很容易讓人想起這些詩文與有關(guān)的韻事,如“尋尋覓覓”出自李清照《聲聲慢》詞,“鶯鶯燕燕”出自杜牧《為人題贈》,“卿卿”是晉王戎妻對王戎的愛稱,“暮暮朝朝”出自宋玉的《高唐賦》。再說說看松讀畫軒的“古”字。你看軒前兩棵古木,一為白皮松,已有二百余年歷史,它干枝橫斜,好象一位遲暮美人,正臨水照鬟。二為古柏,相傳是南宋萬卷堂國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它高達十余米,是全園最高的景物,雖然頂梢已枯,但三個側(cè)枝仍活,似飛龍在空中翱翔。松柏成為正義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園中的亭榭軒閣,毀而復(fù)原,已非舊物,惟有古樹,不能仿建,這是悠久歷史的見證。當我們撫摸著這棵閱盡同師園蒼桑變遷的蒼老古柏,怎能不油然產(chǎn)生思古之幽情呢?

軒東邊天井內(nèi),還有一棵上百年樹齡的木瓜樹,樹身雖有枯朽之感,但每年春天,仍綻出新綠。深秋時,枝上結(jié)出顆顆木瓜形如葫蘆,不過要說真正的古木還得算軒內(nèi)的硅化木了。軒內(nèi)圓桌之北為一高幾,幾上是一靈壁石,形狀靖瘦,若以金屬物叩之,有回聲,靈壁石兩旁的幾案上有兩段高約二尺,直徑一尺多的灰色柱形圓石,形狀酷似樹干,仔細觀察,可見一圈圈的年輪,一個個結(jié)節(jié),一條條纖維縱紋。用手一摸。質(zhì)地堅硬,與頑石沒有區(qū)別,這就是典型的硅化木。這是一種一億五千萬年以前,陸地上廣泛分布的常綠喬木的化石,這種歷經(jīng)億萬年的硅化木化石,成為時代永久的象征,所以封建統(tǒng)治者把它看作政權(quán)萬世穩(wěn)固的象征,人民群眾把它視為堅貞不屈精神的化身。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硅化木石還是一種醫(yī)治男女相思病的靈丹妙藥,我想,這是外形與內(nèi)質(zhì)的綜合了,人們賦予它的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形體本身的特征,從而產(chǎn)生的無窮的內(nèi)在魅力。

看松讀畫軒南太湖石花臺內(nèi),植古柏、黑松、白皮松、羅漢松、海棠、牡丹、桂花等,因此,坐軒內(nèi)可四季盡情品賞靜觀的妙處,春賞牡丹,夏聽蟬賞水,秋聞桂香,冬賞雪。一年四季皆是畫,尤其是冬天,松竹之青碧襯于一片粉妝玉砌的雪景,真可謂畫意滿園了,這便是軒名中讀畫二字所指。

從主園曲橋朝西走,有一小門,上有磚額“潭西漁隱”。“潭西”即地西,“漁隱”是史正志萬卷堂的舊號。穿過小門頓覺別有洞天,此處是一處書房庭院,為園主子女讀書外,名殿春簃又稱內(nèi)園?!暗畲骸背鲎蕴K東坡“尚留芍藥殿春風(fēng)”句意?!暗畲骸敝复耗?,“簃”指閣樓旁的小屋。整個小院占地不到一畝,但景觀豐富而又不覺局促,富有明代庭園建筑工整柔和、雅談明快、簡潔利落的特色。園中有精雅書房兩間,為舊時書齋。小院曾是芍藥圃,清嘉定年間,網(wǎng)師園以種植芍藥聞名于世?,F(xiàn)在芍藥圃中植芍藥八株,都是名貴品種,芍藥花其形多變,其色艷麗,《詩經(jīng)》中作為男女贈別之花。

小院西南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詩“一水方涵碧”之意。據(jù)考證,此地舊有根樹井,在古柏根下后來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沒,1958年整修時,挖出一塊湖石,上鐫“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簃一院無水,有了這眼清泉和全園水脈貫通,真是絕處逢生,再次呼應(yīng)網(wǎng)師園以水為中心的主題。泉北有半亭,因旁邊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墻而筑,體量小,與小院格局很相似,其飛檐翹角非常輕巧,將人的視線引向上空,擴大了空間,豐富了景觀。亭中一塊巨大的靈壁石,因顏色烏灰,像展翅欲飛的蒼鷹,俗稱“鷹石”,相傳此石原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遺物。

殿春簃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間,仿明式結(jié)構(gòu),屋前有石板平臺,圍以低石欄,屋頂為卷棚式,線條流暢,回音效果好,是園內(nèi)聽曲的好地方。正門四扇落地長窗,左右設(shè)半窗,北墻用紅木精巧鑲邊而成的長方形窗景,奇峰湖石與傲雪臘梅、蒼翠青竹、闊葉芭蕉、天竹紅果相掩映,那靜中有動的圖案,仿佛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人在室內(nèi)似在室外,富有詩情畫意。宋蘇軾《與潛僧綠筠軒》詩云;“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所以竹成為隱者名士的代名詞。居必有竹,竹子四季常青,因為竹葉的取向各異,能把聲波的反射相互抵消,因此竹子有一定的隔音保靜功能,竹可使日出有清陰,月照有清影,風(fēng)來有清聲,雨來有清韻,露凝有清光,雪停有清氣,竹子瀟酒挺拔,寧折不彎,虛心有節(jié),與士大夫文人追求的高尚品德相契合。梅花玉潔冰清,象征著純潔、堅韌和氣節(jié),給人以立志奮發(fā)的激勵,梅花為報春花,梅花之香,濃而不艷,冷而不淡,清幽宜人,這正是中國文人不同于西方人重色不重香的獨特藝術(shù)心態(tài)。

殿春簃室內(nèi)陳設(shè)的家具,大多為明式。明式家具具有簡、線、精、雅的風(fēng)格特征。簡,就是造型簡練,輪廓舒展;線,就是線條流暢,挺拔取勝;精,就是做工精細,結(jié)構(gòu)合理穩(wěn)固;雅,就是整體和諧,氣韻雅清。殿春簃小院布局合理,獨具匠心。為了少占庭院活動面積,又與墻身結(jié)合。得到墻面襯托,采用周邊假山布局,取得余脈連綿的情趣,東墻的峰洞假山沿邊圍成凹凸多變的弧形花臺,南面曲折的花臺處庭院主軸線上,穿插幾快有觀賞價值的峰石與白皮松,青楓相互襯托,并與殿春簃對景觀賞。花臺兩側(cè)設(shè)磴道而上,為近觀林可自由漫步,花臺西南為幽泉,不落俗套,并增添無限聯(lián)想。自冷泉亭沿西墻至西北角假山中間的較低峰石,種桂花、青楓,富有花木假山小品觀賞意趣。

殿春簃主體建筑將小院分為南北兩個空間,北部為一大一小賓主相從的書房,是實地空間,但實中有虛,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為一個大院落,散布著山石,清泉,半亭。南北兩部形成空間大小明暗、開合、虛實的對比,十分精致。本著主園利用水池為中心的原則,在內(nèi)園余地全部鋪砌與周圍山石花木色澤和諧一致的花街鋪地,平潔的整片花街鋪地與中部主園的浩深淼水成水陸對比,一是以水點石,二是以石點水,使網(wǎng)師園處處有水可依,特別是用河卵石組成的魚網(wǎng)圖案使人與漁夫聯(lián)想與該園“漁隱”主題合拍。

1932年,國畫大師張善子、張大千寓居殿春簃,張善子養(yǎng)乳虎作臨本,名虎兒。可惜后來虎兒病死,葬于園中,張善子于1940年死于重慶。張大千未去世前,曾親題《先仲兄所豢虎兒之墓》寄來內(nèi)地?,F(xiàn)在網(wǎng)師園勒碑留念。1978年春,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友好人士來蘇州參觀,他們對網(wǎng)師園的殿春簃贊嘆不已,決定仿照殿春簃建造一座古典庭院。由于是按明代建筑藝術(shù)特色設(shè)計建成,因此定名為明軒。明軒于1979年10月下旬動工,1980年4月竣工。明軒全長30米,寬13.5米,四周是7米高的封閉山墻。明軒開創(chuàng)了中國園林藝術(shù)走出國門的先河。

走出潭西漁隱右拐,便來到了月到風(fēng)來亭,此亭六角攢尖型,三面臨水。底部以黃石堆砌了三個石洞,從水底筑基,下細上粗,高出水面兩米,石墩之間臨空,好象深潭,亭內(nèi)設(shè)鵝頂靠,供人休息,內(nèi)為朱色裙板,外貼水磨磚細。亭內(nèi)天花板中懸一紅木宮燈,亭內(nèi)懸掛“月到風(fēng)來亭”篆體匾額,取自宋人邵雍詩句:“月到天心處,風(fēng)來水面時”,月到風(fēng)來亭座西向東,亭背后曲廊透迤,向南北兩翼伸展開,仿佛亭子張開兩臂迎接游人。月到風(fēng)來亭中一面大鏡,將明波若鏡的水面,天光山色以及對景射鴨廊、空亭等秀美景色映入鏡中,大有人在畫中之感。在亭中憑欄靜觀,池南濯纓水閣與池北看松讀畫軒相呼應(yīng),俯視池南岸高低起伏,低處出水留磯,井有自然式踏步下達水面,更增添游人浮水之感。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里是中秋賞月最佳處,屆時,你可以看到五個月亮:天上、池中、鏡中、月餅和月亮桌(圓桌),月到風(fēng)來亭把人與自然界的風(fēng)、月、水之間的關(guān)系處理的十分親切。亭周池邊到石磯,縮短了人與水的距離,蹲石磯可以掬水,可以玩月,亭子挑出水面,可以與秋風(fēng)相邀與明月對酌,人與清風(fēng)、明月相伴,彼此親密無間,這樣就賦予這一處景觀以人格靈性,構(gòu)成自然與人生無限廣闊的意境。

連接月到風(fēng)來亭,南北有一條高低蜿蜒的爬山廊,它與彩霞池東邊的射鴨廊呼應(yīng)、對比,射鴨廊筆直,爬山廊婉蜒、射鴨廊南面無廊,爬山廊則是完整的南北長廊,射鴨廊西面彩霞池,東臨白墻,爬山廊東臨彩霞池,西面則有文人墨客留下的書法真跡,供游人觀賞。爬山廊壁間嵌磚鐫刻“樵風(fēng)徑”額,樵風(fēng)即采薪歸來乘著順風(fēng),徑名寓隱居之意。廊壁嵌有十塊書條石。

從爬山廊南丘拐便來到濯纓水閣,水閣以“濯纓”命名,突出“漁隱”主題,取《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濯指洗滌,纓是系冠的絲帶。意思是潔凈的水,可用來洗滌帽子,污濁的水只能洗腳了,后人用“濯纓”表示避世隱居或清高自守。濯纓水閣輕巧,云崗渾厚,富有對比,該閣坐南朝北,面闊一間,基部用石梁柱架空,水自閣下而入,屋頂用線條柔軟的單檐卷棚歇山,粉墻青磚黛瓦,配以花邊滴水,古色古香的戧角起翹,有一呼欲飛之態(tài),閣內(nèi)四周有窗,涼爽通透,盛夏,在臨水一面的長腳壽字扶手欄桿前數(shù)魚,水面涼風(fēng)習(xí)習(xí)而來。

閣前一座落地屏風(fēng),兩面分刻八駿馬圖、三國志人物及花籃博古等圖案,閣左右兩面配置和合窗,南墻巧借窗外天竹、桂樹為景、透窗南望蹈和館,窗景遙遙相對,窗中見窗,景中見景,北見較低的看松讀畫軒隱現(xiàn)于樹叢,東北向的樓房前后參差,高聳的古柏與貼水的曲橋、石磯亙列于中,而臨水的竹外一枝軒看似神似的舫。濯纓水閣內(nèi)有兩副對聯(lián),其一為鄭板橋書寫:“禹寸陶分,曾三顏四”八個字,引自四個典故,耐人尋味。大意是說古代大禹對一寸光陰的珍惜,東晉陶侃勤奮謙遜的學(xué)習(xí)態(tài)度,曾子每天自我反省精神,顏子不聽不為不符合法制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的言論。

從濯纓水閣往東走,便是黃石疊砌的云崗,它環(huán)山有石徑,后山有蹬道可供登高。山上有青楓、玉蘭。云崗山體高俊、古樸、自然,造園家借鑒國畫山水畫中云崗山體的趣味,刻意表現(xiàn)其矗立于天池之畔,云霧繚繞的情趣,運用巖橫為迭的手法,將黃石塊體依斷層巖體層狀結(jié)構(gòu)的節(jié)理錯綜迭置,再現(xiàn)高岸巨石形成的斷巖地貌。石,含茹著太古的歷史意蘊,具有“古”的文化品格,中國文人對石的崇拜,實際反映了文人對史前文化的一種戀舊心理,奇石是大自然的精靈,具有一種返樸歸真的自然美,崇拜石頭也是對自然的崇拜,中國文人們對石頭的尊崇表現(xiàn)為文人和自然的融合,賦石以靈性、以人格。

園林假山的氣勢和風(fēng)格與所用石料有關(guān)。黃石屬細砂巖,有縱橫交錯的節(jié)理,石面平直,梭角分明,這些特征使黃石山剛硬平直,渾厚沉實,層次豐富,輪廓清晰,而湖石屬石灰?guī)r,石質(zhì)軟,表面凹凸不平,多孔隙小渦和裂縫,故湖石山外形輪廓飛舞跌宕,極富變化,石峰評判標準可用透、瘦、皺、漏、丑、頑、拙來概括,透指玲瓏多孔穴,前后能透過光線;瘦指外形苗條,婀娜多姿;皺指石身起伏不平,有節(jié)奏的明暗變化,漏指石頭中有孔穴相通,紋理清晰,這四字是從形象特征來評定。清指陰柔秀麗之美,丑指奇特的滑稽之美,頑指堅實的陽剛之美,拙指渾樸、敦厚之美,這是從石峰整體氣勢上來鑒賞。

從云崗向東走便來到了引靜橋。這是蘇州最小據(jù)說也是全國最小的石拱橋,名引靜橋,俗稱小拱橋,譽稱袖珍小橋。游人過橋三步便成,所以又叫三步橋。橋長2.45米.寬0.92米,用花巖石砌筑,兩側(cè)配有石欄,東西各5個臺階,橋面中心有牡丹圖案,架于池東南水澗之上,下設(shè)東臺階,是一個一平方米大小的篆體“壽”字,寓意走過小橋,健康長壽。此橋是南宋遺物,閘門上方有一塊立石,上刻“待潮”篆字,暗喻只要小閘門一開,潮水便會洶涌入洞。水洞兩側(cè)嵌有宋代石刻“磐澗”二字,疊石不多,卻造成源頭深遠,余意不盡的印象。園林中架橋以梁板式石橋為多平面自一二折至三四折不等貼水而過,既便于觀賞睡蓮又便于小中見大。由于拱橋與小澗、小水閘配合得體,當你立于引靜橋頭望小澗時,因橋小而不覺澗之小,于小澗望小橋時,又因澗小而同樣不覺橋小。小拱橋架在水面邊角,設(shè)置在河口上,是應(yīng)用近大遠小的透視學(xué)原理,把它作為遙遠的背景,象征生活中高大的通舫石拱橋與對岸隔水池相望。橋愈小,愈覺水面寬闊,拱橋架在河面上,還能起到分隔水面作用,達到中心水面與泉流藏引貫通的效果。一池綠水到此形成小洞婉蜒南去,流向深遠,使池水有源頭無盡之感。而小拱橋呼應(yīng)的九曲橋,增大了游覽路線的距離,延長了賞景時間,擴大了園林空間感。

引靜橋是欣賞網(wǎng)師園中部山水主景區(qū)的最佳景點之一。古今造園必有水,網(wǎng)師園顧名思義,以水為主,該池名彩霞池,相傳這池名是以南宋國主史正志之愛女的芳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造園強調(diào)疊山理水,理水藝術(shù)直接影響造園的景觀效果,現(xiàn)在園中主景就是這一池碧水,水面開闊約半畝,命意不在分割水面以增支流之深遠而在聚而不分,故池面為方形,僅東南、西北角伸出水灣,所以有水鄉(xiāng)漫瀾的感覺。石拱小橋欄出水洞和水閘,西北伸出水灣平板曲橋隔出灣頭水面,池水去來無蹤,有水源不盡之意。過橋以后,水體空曠一片汪洋,以象征園主的江湖之思,體現(xiàn)了漁隱愿望和與世無爭的生活情趣。小澗、小橋襯托出水池的寬廣,這是小中見大的典型范例。

小拱橋和平板曲橋把水體分成三個部分,而橋的本身一圓拱一低平,一大一小,又組成對景,其位置處于園中最長的對角線上,是一組絕妙的對比。橋一方面形成了別致的橋景,另一方面有分隔水面空間的功能。用橋分水似隔還連,水能通過橋孔展延出去,增加了水景的層次。彩霞池岸用黃石疊砌,上橫下直,大小錯落,形成各種洞窟窩凹,形如水口,有水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石岸曲折錯落;著重大體積組合,無平直刻板之弊病,沿地設(shè)置踏步石磯,踏步可拾級而下,浣手洗足,石磯可臨水休息,觀魚戲水。

魚是園林中常見的動物景,這是受古代莊子、惠子濠上觀魚這一故事的影響,動物景對園林的點綴是多方面的,其最大特點是以動態(tài)的形象美和其它相對靜止的景物形成強烈的動靜對比,給園林帶來勃勃生氣。士大夫文人以山水禽魚為知己、為情侶,正是中國文人刻意追求的天人合一、返樸歸真的一種審美境界。彩霞池恰如一方天鏡,將穹廬似的天宇一下子變成了無限伸展的渾圓世界。波平時,藍天行云,高樓增層,廊而復(fù)廊,亭亭閣閣相映成趣。風(fēng)乍起時,吹皺一池綠水,樓閣搖曳,云崗游移,曲橋飄飛,一幅活動的山水畫軸展現(xiàn)在你眼前,天空水底連成一片,形成一個奇異的水下世界,讓人心曠神恰,并使人聯(lián)想起天上神仙府第。而當視線與水面夾角增大時,反射效果減弱,透過清澈的水又可以看到魚兒的游動。

水有動靜之分,靜態(tài)時,景色顯出樸實、穩(wěn)定、靜謐的風(fēng)貌,而動態(tài)時則呈現(xiàn)一種虛實變幻的美。彩霞池四周建筑緊湊,比例適度。池西曲廊高低起伏且有亭突出水面,池西水面狹窄處建東西向貼于水面的曲橋,池北軒、樓、柏、松參差配列,這是一組由亭、軒、樓、柏、磯、橋組成的錯落有致的構(gòu)圖。池東雖是大片單調(diào)平直的高墻,但運用假漏窗、空亭、空廊,并在空墻前迭假山栽藤蔓,使景色簡潔、自然。池南為輕巧水閣與渾厚假山配列。由于環(huán)池亭、臺、榭、廊無不面水形成極為生動的不對稱的均衡構(gòu)圖,是水院式閉合空間。為了突出水面平波浩渺的水鄉(xiāng)氣氛,臨水而筑的亭閣廊樓都適當縮小了尺度。體型小巧輕盈,體量稍大一些的建筑或隱于山石后或遠離池岸,不逼壓水面,水中不植荷花不設(shè)島,增強了水面的開闊感。

從射鴨廊南頭右拐便來到了小山叢桂軒,這軒對小山,上植叢桂,秋時濃香四溢,香藏不散,故而此軒曾名道古軒,舊時為園主花廳,供生活起居兼會客之用。小山叢桂軒是園中主要建筑,作四面廳式,單檐歇山卷棚頂,造型輕巧,舒展飄逸,南面步柱安連續(xù)長官,北墻一扇正方形大窗,冰紋窗格中間為圓形大窗景,東西兩面平墻以上均裝玻璃,四周門窗開朗,并繞以回廊,既可以在軒內(nèi)居坐安息,觀賞周圍景色,又能沿廊游覽。該軒一個格窗就是一幅畫,通過廳內(nèi)窗格,環(huán)顧四周無數(shù)景物畫面,真是“四面有山皆入畫,一年無日不看花”,人在畫中游,山水撲進廳軒,人如在山水中生活。軒北面正中是一扇正方形大窗,窗在云崗下,使人有深山幽谷之感,窗中間為圓形大窗景,窗外重巒迭嶂,喬木叢生,真象一幅天然圖畫。軒南是一個曲尺形的小院,湖石疊砌小山,小山間主植桂樹,另有丁香、臘梅、翠竹、梧桐、海棠等四時花木。每當金風(fēng)送爽,桂香四溢;游人為之留步。北周文學(xué)家庚信《枯樹賦》中有“小山則叢桂留人”句,點出了此處意境,故以“小山叢桂”命名,寓款留賓客之意。

自小山叢桂軒向西南,有曲廊可至蹈和館,館額取“履貞蹈和”為名,寓平和安吉之意。此館面東,南北三間,前有落地花窗,南北開花窗,這里原是園主宴居之所,現(xiàn)在辟為畫廊。蹈和館南面是園主平時操琴的琴室,有匾額,墻上磚刻“鐵琴”,是一座別致小院。亭中間放琴桌,琴磚一方,長約一米半,寬約半米,中間漏空,四面鏤以精致花紋圖案,琴磚底部墊紅木幾架,壁間放紅木掛屏,嵌云南大理石,氣勢磅礴。庭前堆湖石假山配以竹叢,棗樹與古樁石榴盆景。樹齡200年的棗樹高出墻頭,秋天紅棗累累。古樁石榴大盆景放在青磚盆中,盆長2.64米,寬1.3米,高0.9米,底周圍刻“壽”字花紋,石榴古樁已有350歲。紅棗寓意早得貴子,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庭院的西墻壁上嵌有十塊扇形碑帖條書石,是同治園主李鴻裔的精美書法,這是一處封閉式庭院,幽深清靜,是撫琴聽曲的理想之處。

講解到此結(jié)束,謝謝各位!

第4篇 雪舞網(wǎng)師園導(dǎo)游詞

蘇州古典園林的“四大名園”之說,有宋、元、明、清的“時代特征說”和各“以靜觀、動觀、華瞻、蒼古為主的”園林特色。另外,網(wǎng)師園是蘇州古典園林中部為主,以水池為中心,面積約半畝的水面聚而不分,四周配以花木、山石,并佐以各種建筑物。這里池水清澈,游魚戲水,……蘇州四大名園中,網(wǎng)師園是其中面積最小、布局最精巧的一座。以僅僅不到拙政園1/6的面積,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第3個,能同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師園是以靜觀為主的代表她的靜逸和舞動的大雪實在是妙不可言!

網(wǎng)師導(dǎo)游詞(精選4篇)

網(wǎng)師園分為宅第和園林兩部分,是一座典型的宅院合一的江南私家園林。作為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網(wǎng)師園東宅西園,有序結(jié)合。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qū)、南部宴樂區(qū)、中…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相關(guān)網(wǎng)師信息

  • 網(wǎng)師園導(dǎo)游詞(精選4篇)
  • 網(wǎng)師園導(dǎo)游詞(精選4篇)4人關(guān)注

    網(wǎng)師園分為宅第和園林兩部分,是一座典型的宅院合一的江南私家園林。作為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網(wǎng)師園東宅西園,有序結(jié)合。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qū)、南部 ...[更多]

  • 網(wǎng)師導(dǎo)游詞(精選4篇)
  • 網(wǎng)師導(dǎo)游詞(精選4篇)4人關(guān)注

    網(wǎng)師園分為宅第和園林兩部分,是一座典型的宅院合一的江南私家園林。作為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網(wǎng)師園東宅西園,有序結(jié)合。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qū)、南部 ...[更多]

相關(guān)專題

導(dǎo)游詞熱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