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第1篇 中岳嵩山導游詞
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古稱“外方”,夏、商時期稱“嵩高”,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后稱“嵩高山”,五代以后稱“中岳嵩山”,與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共稱五岳。要說中岳嵩山,在五岳之中,它東不如泰山雄偉,西不如華山險峻,南不如衡山秀麗,北不如恒山奇崛。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鞏山,以它自己誘人的山川風貌,燦爛的古老文化,獨特的演變歷史,天然的地質(zhì)博物,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嵩山屬伏牛山 系北支外方山山脈的一部分,大地構(gòu)造為前寒武紀地塊及蓋層,蓋層構(gòu)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經(jīng)歷了多次地殼和造山運動,形成了山勢陡峻、雄偉壯觀、。奇峰林立、瑰麗多姿的地貌形態(tài)。由于嵩山地層發(fā)育齊全,層序清楚,在不大的范圍內(nèi)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個地質(zhì)年代的地層出露、類型齊全的巖石,多次地殼運動的痕跡等,是研究地質(zhì)構(gòu)造的一個良好的實踐基地。這在國內(nèi)乃至世界上都是少見的,被譽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為中外地質(zhì)學者矚目。
嵩山分為東西兩支,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二山的歷史由來已久。太室山下有啟母廟,廟前有啟母闕,廟后有啟母石。相傳大禹受命繼父治水,禹因治水心切,鑿山不止,連吃飯都不顧,和妻子涂山氏女相約送飯以擊鼓為號,涂山氏女聽到鼓聲才來送飯。禹在鑿山時化作一只大熊,力大無比。一次正干活時不小心一塊石頭滾下去擊響了鼓,涂山氏女聽到鼓聲忙來送飯,一眼看到禹是只熊,羞愧難當,扭頭就跑,大禹急忙在后追趕,追到太室南麓時,涂山氏女已經(jīng)化成一塊大石頭。此時涂山氏女已身懷有孕,禹便向巨石大聲哭喊:“還我兒來!”只聽得山崩地裂一聲轟響,巨石開裂,跳出禹的兒子,取名為啟,所以這塊石頭就叫啟母石。涂山氏女化作石頭后,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結(jié)了婚,住在太室山西邊的一座山下,撫養(yǎng)夏啟王長大成人。古代妻子又稱為室,所以禹的第一妻子住的山就叫太室山,第二妻子住的山叫少室山。少林寺就是因為坐落在少室山陰的茂密叢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太室山東西起伏,奇峰相連,雄深高大,氣勢巍峨,猶如黃河南岸的一座天然屏障,護衛(wèi)著夏代的都城--陽城,故有中岳如臥之說。太室主峰叫峻極峰,海拔1494米,古來就有“嵩高峻極”、“峻極于天”的說法。朋友們可以想一下,華山是立著的,它高2160米,泰山是坐著的,它高1545米,嵩山在躺著臥下時還有1494米,那么它立起來該有多高呢?因為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峻仍峰上賦詩立碑,所以峻極峰又名“御碑峰”。峰頂平敞開朗,猶如寶幢之蓋,四周群峰相向,惟中居高巍,一覽眾山小。假若你登峰遠望,南有箕潁,山河拱衛(wèi);西有少室,爭艷奪魁;東視群山,谷幽峰奇;北望黃河,一線連天處,即是古老的伊洛河三角洲、河圖洛書的出處,我們?nèi)A夏6000年古老文化的發(fā)源地。峰岳連綿,云霧繚繞,耳聽松濤陣陣,眼觀山花爛漫,置身這種氛圍之中,朋友,你該有何感想?倘若你在夕陽西下時觀嵩山,那更是彩霞四射,瞬息萬變,河山壯麗,氣象萬千。嵩山是歷代封建帝王、達官顯貴、騷人雅士游覽祭祀的地方。歷代游人,凡來嵩山參觀者,攀登極峰的,粗略一算,也該有30多個帝王到過嵩山封禪覽勝。歷代文人墨客,游覽勝景之后,也揮毫永嘆,留下了無數(shù)石刻墨跡。太室36峰中有一個萬歲峰,其來歷就是漢武帝登高山時,隨賀官員在這里三呼萬歲之聲,回蕩山谷,此起彼伏,部下吹捧說是山呼萬歲,史稱“嵩呼”,皇帝老子心潮澎湃,龍心大悅,遂命名此峰為“萬歲峰”。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她曾幾次到嵩山禪祭游覽,加封中岳。武后天冊元年(695年),武則天嵩山峻極峰建筑“登封壇”,次年又一鎰登上峻極峰加封中岳,并在壇的東南立碑一通,碑文內(nèi)容是武則天的自我歌功頌德,叫“大周升中述志碑”。為了紀念她登嵩山封中岳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詔令改當時的嵩陽縣為“登封縣”,即現(xiàn)在我們所在的登封市,改陽城縣為“告成”,即現(xiàn)在的登封市的告成鎮(zhèn),以顯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
剛才我們說的是雄偉壯麗的太室山,現(xiàn)在我們再說說氣勢險峻的少室山。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連天峰,海拔1512.4米,是整個嵩山山脈的最高峰。因金末宣宗曾屯兵少室山頂,抵抗元兵,故又稱為“御寨山”。要說少室山勢,那真是群峰爭艷,千奇百異,有的撥地而起,有的逶迤連綿,有的像猛虎長嘯,有的似雄獅初醒,峰巒參差,峽谷縱橫。從山南北望,一組山峰,互相疊壓,狀如千葉舒蓮,所以唐人有“少室若蓮”之說,現(xiàn)在老百姓稱為“九頂蓮花山”。聞名中外的古剎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山色絕佳,風景如畫。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嶄然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東,并列著五座山峰,依其形態(tài),稱之為棋、鼓、劍、印、鐘。在劍峰的西側(cè),有一大塊像刀削般的巨大石壁,雨過天晴之際,光潔耀眼,好似皚皚的白雪,這就是嵩山八大勝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少林寺山門前,有一條少溪河,潺潺流水,繞寺而過,河里布滿了嶙峋多姿的巨石,千姿百態(tài),各具風采。朋友們請往那邊看,少林水庫南岸的斷崖上,有一個“石和尚”,對,光著頭,面北端坐,曳冠楚楚,真是惟妙惟肖。我們叫他禮賓和尚,客人們來去少林寺,都委托他負責迎來送往。別看我們這里看少室山這樣險峻,上到山頂,卻是寬平如寨,還分上下兩層,稱為“大寨”、“小寨”,大小寨周圍有四天門之險。這里既是古和隱居避世的地方,又是歷來屯兵之所,現(xiàn)在山頂還有大、小飲馬池和石碾、水柜及其他建筑遺址。
嵩山是世代相傳的風水寶地,也是儒、佛、道三教薈萃共存之地,是我國宗教活動的重要地區(qū)。嵩山寺廟林立,風景秀麗,72峰,峰峰有名,72寺,寺寺有故,寺相連,各有奇景,個時期建造的不同風格的寺、廟、宮、庵、觀、寨、臺、塔、闕、石碑、書院等。文物古跡遍布,書法雕刻滿山,更有古樹名木,奇花異草裝點著各個景區(qū)景點,真是美不勝收。
(嵩陽書院)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朝時改名“嵩陽觀”,唐朝改為“奉天宮”,五代后周時改為“太乙書院”,宋朝改為“嵩陽書院”。此后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jīng)典的教育場所。歷經(jīng)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有1700余畝,生徒達數(shù)百人,藏書達1000多冊。比較貴生的書有《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日講四書》等。它是一所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敞的官辦書院,和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共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宋代大儒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都在此講過學。
嵩陽書院明末毀于兵火,清康熙十三年重建。現(xiàn)存書院的基本布局,大體保持了清代的建制。有房舍近百間,面積10000多平方米。中軸線的主要建筑,從大門到藏書樓,前后五進院落,最前為卷棚大門三間,正楹為先圣殿,次為講堂,講堂后為道統(tǒng)祠,最后為藏書樓。中軸線兩側(cè)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筑,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學齋”書舍等。整個書院建筑與寺廟相比,別有風采,大多是滾脊硬山,灰筒瓦,出前檐,古樸典雅,廊廡俱全,巍然壯觀。
嵩山的歷史悠久,嵩山的故事多,嵩山的自然風光更是千姿百態(tài)。當你登上嵩山之巔極目遠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時,那撲面而來的不正是我們民族古老文明的雄風嗎?五岳中泰山的雄,華山的險已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嵩山呢?它給你的不正是華夏民族6000年文化的風采嗎?
各位團友,嵩山的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謝謝大家給予的合作與支持。中國有句古話叫“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相逢”,期盼再次相會,謝謝!
第2篇 河南鄭州登封中岳嵩山文導游詞
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古稱外方”,夏、商時期稱嵩高”,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后稱嵩高山”,五代以后稱中岳嵩山”,與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共稱五岳。要說中岳嵩山,在五岳之中,它東不如泰山雄偉,西不如華山險峻,南不如衡山秀麗,北不如恒山奇崛。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鞏山,以它自己誘人的山川風貌,燦爛的古老文化,獨特的演變歷史,天然的地質(zhì)博物,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嵩山屬伏牛山系北支外方山山脈的一部分,大地構(gòu)造為前寒武紀地塊及蓋層,蓋層構(gòu)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經(jīng)歷了多次地殼和造山運動,形成了山勢陡峻、雄偉壯觀、。奇峰林立、瑰麗多姿的地貌形態(tài)。由于嵩山地層發(fā)育齊全,層序清楚,在不大的范圍內(nèi)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個地質(zhì)年代的地層出露、類型齊全的巖石,多次地殼運動的痕跡等,是研究地質(zhì)構(gòu)造的一個良好的實踐基地。這在國內(nèi)乃至世界上都是少見的,被譽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為中外地質(zhì)學者矚目。
嵩山分為東西兩支,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二山的歷史由來已久。太室山下有啟母廟,廟前有啟母闕,廟后有啟母石。相傳大禹受命繼父治水,禹因治水心切,鑿山不止,連吃飯都不顧,和妻子涂山氏女相約送飯以擊鼓為號,涂山氏女聽到鼓聲才來送飯。禹在鑿山時化作一只大熊,力大無比。一次正干活時不小心一塊石頭滾下去擊響了鼓,涂山氏女聽到鼓聲忙來送飯,一眼看到禹是只熊,羞愧難當,扭頭就跑,大禹急忙在后追趕,追到太室南麓時,涂山氏女已經(jīng)化成一塊大石頭。此時涂山氏女已身懷有孕,禹便向巨石大聲哭喊:還我兒來!”只聽得山崩地裂一聲轟響,巨石開裂,跳出禹的兒子,取名為啟,所以這塊石頭就叫啟母石。涂山氏女化作石頭后,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結(jié)了婚,住在太室山西邊的一座山下,撫養(yǎng)夏啟王長大成人。古代妻子又稱為室,所以禹的第一妻子住的山就叫太室山,第二妻子住的山叫少室山。少林寺就是因為坐落在少室山陰的茂密叢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太室山東西起伏,奇峰相連,雄深高大,氣勢巍峨,猶如黃河南岸的一座天然屏障,護衛(wèi)著夏代的都城--陽城,故有中岳如臥之說。太室主峰叫峻極峰,海拔1494米,古來就有嵩高峻極”、峻極于天”的說法。朋友們可以想一下,華山是立著的,它高2160米,泰山是坐著的,它高1545米,嵩山在躺著臥下時還有1494米,那么它立起來該有多高呢?因為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峻仍峰上賦詩立碑,所以峻極峰又名御碑峰”。峰頂平敞開朗,猶如寶幢之蓋,四周群峰相向,惟中居高巍,一覽眾山小。假若你登峰遠望,南有箕潁,山河拱衛(wèi);西有少室,爭艷奪魁;東視群山,谷幽峰奇;北望黃河,一線連天處,即是古老的伊洛河三角洲、河圖洛書的出處,我們?nèi)A夏6000年古老文化的發(fā)源地。峰岳連綿,云霧繚繞,耳聽松濤陣陣,眼觀山花爛漫,置身這種氛圍之中,朋友,你該有何感想?倘若你在夕陽西下時觀嵩山,那更是彩霞四射,瞬息萬變,河山壯麗,氣象萬千。嵩山是歷代封建帝王、達官顯貴、騷人雅士游覽祭祀的地方。歷代游人,凡來嵩山參觀者,攀登極峰的,粗略一算,也該有30多個帝王到過嵩山封禪覽勝。歷代文人墨客,游覽勝景之后,也揮毫永嘆,留下了無數(shù)石刻墨跡。太室36峰中有一個萬歲峰,其來歷就是漢武帝登高山時,隨賀官員在這里三呼萬歲之聲,回蕩山谷,此起彼伏,部下吹捧說是山呼萬歲,史稱嵩呼”,皇帝老子心潮澎湃,龍心大悅,遂命名此峰為萬歲峰”。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她曾幾次到嵩山禪祭游覽,加封中岳。武后天冊元年(695年),武則天嵩山峻極峰建筑登封壇”,次年又一鎰登上峻極峰加封中岳,并在壇的東南立碑一通,碑文內(nèi)容是武則天的自我歌功頌德,叫大周升中述志碑”。為了紀念她登嵩山封中岳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詔令改當時的嵩陽縣為登封縣”,即現(xiàn)在我們所在的登封市,改陽城縣為告成”,即現(xiàn)在的登封市的告成鎮(zhèn),以顯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
剛才我們說的是雄偉壯麗的太室山,現(xiàn)在我們再說說氣勢險峻的少室山。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連天峰,海拔1512.4米,是整個嵩山山脈的最高峰。因金末宣宗曾屯兵少室山頂,抵抗元兵,故又稱為御寨山”。要說少室山勢,那真是群峰爭艷,千奇百異,有的撥地而起,有的逶迤連綿,有的像猛虎長嘯,有的似雄獅初醒,峰巒參差,峽谷縱橫。從山南北望,一組山峰,互相疊壓,狀如千葉舒蓮,所以唐人有少室若蓮”之說,現(xiàn)在老百姓稱為九頂蓮花山”。聞名中外的古剎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山色絕佳,風景如畫。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嶄然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東,并列著五座山峰,依其形態(tài),稱之為棋、鼓、劍、印、鐘。在劍峰的西側(cè),有一大塊像刀削般的巨大石壁,雨過天晴之際,光潔耀眼,好似皚皚的白雪,這就是嵩山八大勝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少林寺山門前,有一條少溪河,潺潺流水,繞寺而過,河里布滿了嶙峋多姿的巨石,千姿百態(tài),各具風采。朋友們請往那邊看,少林水庫南岸的斷崖上,有一個石和尚”,對,光著頭,面北端坐,曳冠楚楚,真是惟妙惟肖。我們叫他禮賓和尚,客人們來去少林寺,都委托他負責迎來送往。別看我們這里看少室山這樣險峻,上到山頂,卻是寬平如寨,還分上下兩層,稱為大寨”、小寨”,大小寨周圍有四天門之險。這里既是古和隱居避世的地方,又是歷來屯兵之所,現(xiàn)在山頂還有大、小飲馬池和石碾、水柜及其他建筑遺址。
嵩山是世代相傳的風水寶地,也是儒、佛、道三教薈萃共存之地,是我國宗教活動的重要地區(qū)。嵩山寺廟林立,風景秀麗,72峰,峰峰有名,72寺,寺寺有故,寺相連,各有奇景,個時期建造的不同風格的寺、廟、宮、庵、觀、寨、臺、塔、闕、石碑、書院等。文物古跡遍布,書法雕刻滿山,更有古樹名木,奇花異草裝點著各個景區(qū)景點,真是美不勝收。
(嵩陽書院)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朝時改名嵩陽觀”,唐朝改為奉天宮”,五代后周時改為太乙書院”,宋朝改為嵩陽書院”。此后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jīng)典的教育場所。歷經(jīng)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有1700余畝,生徒達數(shù)百人,藏書達1000多冊。比較貴生的書有《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日講四書》等。它是一所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敞的官辦書院,和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共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宋代大儒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都在此講過學。
嵩陽書院明末毀于兵火,清康熙十三年重建?,F(xiàn)存書院的基本布局,大體保持了清代的建制。有房舍近百間,面積10000多平方米。中軸線的主要建筑,從大門到藏書樓,前后五進院落,最前為卷棚大門三間,正楹為先圣殿,次為講堂,講堂后為道統(tǒng)祠,最后為藏書樓。中軸線兩側(cè)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筑,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學齋”書舍等。整個書院建筑與寺廟相比,別有風采,大多是滾脊硬山,灰筒瓦,出前檐,古樸典雅,廊廡俱全,巍然壯觀。
嵩山的歷史悠久,嵩山的故事多,嵩山的自然風光更是千姿百態(tài)。當你登上嵩山之巔極目遠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時,那撲面而來的不正是我們民族古老文明的雄風嗎?五岳中泰山的雄,華山的險已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嵩山呢?它給你的不正是華夏民族6000年文化的風采嗎?
各位團友,嵩山的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謝謝大家給予的合作與支持。中國有句古話叫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相逢”,期盼再次相會,謝謝!
第3篇 河南鄭州登封中岳嵩山導游詞
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古稱“外方”,夏、商時期稱“嵩高”,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后稱“嵩高山”,五代以后稱“中岳嵩山”,與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共稱五岳。要說中岳嵩山,在五岳之中,它東不如泰山雄偉,西不如華山險峻,南不如衡山秀麗,北不如恒山奇崛。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鞏山,以它自己誘人的山川風貌,燦爛的古老文化,獨特的演變歷史,天然的地質(zhì)博物,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嵩山屬伏牛山 系北支外方山山脈的一部分,大地構(gòu)造為前寒武紀地塊及蓋層,蓋層構(gòu)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經(jīng)歷了多次地殼和造山運動,形成了山勢陡峻、雄偉壯觀、。奇峰林立、瑰麗多姿的地貌形態(tài)。由于嵩山地層發(fā)育齊全,層序清楚,在不大的范圍內(nèi)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個地質(zhì)年代的地層出露、類型齊全的巖石,多次地殼運動的痕跡等,是研究地質(zhì)構(gòu)造的一個良好的實踐基地。這在國內(nèi)乃至世界上都是少見的,被譽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為中外地質(zhì)學者矚目。
嵩山分為東西兩支,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二山的歷史由來已久。太室山下有啟母廟,廟前有啟母闕,廟后有啟母石。相傳大禹受命繼父治水,禹因治水心切,鑿山不止,連吃飯都不顧,和妻子涂山氏女相約送飯以擊鼓為號,涂山氏女聽到鼓聲才來送飯。禹在鑿山時化作一只大熊,力大無比。一次正干活時不小心一塊石頭滾下去擊響了鼓,涂山氏女聽到鼓聲忙來送飯,一眼看到禹是只熊,羞愧難當,扭頭就跑,大禹急忙在后追趕,追到太室南麓時,涂山氏女已經(jīng)化成一塊大石頭。此時涂山氏女已身懷有孕,禹便向巨石大聲哭喊:“還我兒來!”只聽得山崩地裂一聲轟響,巨石開裂,跳出禹的兒子,取名為啟,所以這塊石頭就叫啟母石。涂山氏女化作石頭后,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結(jié)了婚,住在太室山西邊的一座山下,撫養(yǎng)夏啟王長大成人。古代妻子又稱為室,所以禹的第一妻子住的山就叫太室山,第二妻子住的山叫少室山。少林寺就是因為坐落在少室山陰的茂密叢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太室山東西起伏,奇峰相連,雄深高大,氣勢巍峨,猶如黃河南岸的一座天然屏障,護衛(wèi)著夏代的都城--陽城,故有中岳如臥之說。太室主峰叫峻極峰,海拔1494米,古來就有“嵩高峻極”、“峻極于天”的說法。朋友們可以想一下,華山是立著的,它高2160米,泰山是坐著的,它高1545米,嵩山在躺著臥下時還有1494米,那么它立起來該有多高呢?因為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峻仍峰上賦詩立碑,所以峻極峰又名“御碑峰”。峰頂平敞開朗,猶如寶幢之蓋,四周群峰相向,惟中居高巍,一覽眾山小。假若你登峰遠望,南有箕潁,山河拱衛(wèi);西有少室,爭艷奪魁;東視群山,谷幽峰奇;北望黃河,一線連天處,即是古老的伊洛河三角洲、河圖洛書的出處,我們?nèi)A夏6000年古老文化的發(fā)源地。峰岳連綿,云霧繚繞,耳聽松濤陣陣,眼觀山花爛漫,置身這種氛圍之中,朋友,你該有何感想?倘若你在夕陽西下時觀嵩山,那更是彩霞四射,瞬息萬變,河山壯麗,氣象萬千。嵩山是歷代封建帝王、達官顯貴、騷人雅士游覽祭祀的地方。歷代游人,凡來嵩山參觀者,攀登極峰的,粗略一算,也該有30多個帝王到過嵩山封禪覽勝。歷代文人墨客,游覽勝景之后,也揮毫永嘆,留下了無數(shù)石刻墨跡。太室36峰中有一個萬歲峰,其來歷就是漢武帝登高山時,隨賀官員在這里三呼萬歲之聲,回蕩山谷,此起彼伏,部下吹捧說是山呼萬歲,史稱“嵩呼”,皇帝老子心潮澎湃,龍心大悅,遂命名此峰為“萬歲峰”。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她曾幾次到嵩山禪祭游覽,加封中岳。武后天冊元年(695年),武則天嵩山峻極峰建筑“登封壇”,次年又一鎰登上峻極峰加封中岳,并在壇的東南立碑一通,碑文內(nèi)容是武則天的自我歌功頌德,叫“大周升中述志碑”。為了紀念她登嵩山封中岳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詔令改當時的嵩陽縣為“登封縣”,即現(xiàn)在我們所在的登封市,改陽城縣為“告成”,即現(xiàn)在的登封市的告成鎮(zhèn),以顯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
剛才我們說的是雄偉壯麗的太室山,現(xiàn)在我們再說說氣勢險峻的少室山。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連天峰,海拔1512.4米,是整個嵩山山脈的最高峰。因金末宣宗曾屯兵少室山頂,抵抗元兵,故又稱為“御寨山”。要說少室山勢,那真是群峰爭艷,千奇百異,有的撥地而起,有的逶迤連綿,有的像猛虎長嘯,有的似雄獅初醒,峰巒參差,峽谷縱橫。從山南北望,一組山峰,互相疊壓,狀如千葉舒蓮,所以唐人有“少室若蓮”之說,現(xiàn)在老百姓稱為“九頂蓮花山”。聞名中外的古剎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山色絕佳,風景如畫。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嶄然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東,并列著五座山峰,依其形態(tài),稱之為棋、鼓、劍、印、鐘。在劍峰的西側(cè),有一大塊像刀削般的巨大石壁,雨過天晴之際,光潔耀眼,好似皚皚的白雪,這就是嵩山八大勝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少林寺山門前,有一條少溪河,潺潺流水,繞寺而過,河里布滿了嶙峋多姿的巨石,千姿百態(tài),各具風采。朋友們請往那邊看,少林水庫南岸的斷崖上,有一個“石和尚”,對,光著頭,面北端坐,曳冠楚楚,真是惟妙惟肖。我們叫他禮賓和尚,客人們來去少林寺,都委托他負責迎來送往。別看我們這里看少室山這樣險峻,上到山頂,卻是寬平如寨,還分上下兩層,稱為“大寨”、“小寨”,大小寨周圍有四天門之險。這里既是古和隱居避世的地方,又是歷來屯兵之所,現(xiàn)在山頂還有大、小飲馬池和石碾、水柜及其他建筑遺址。
嵩山是世代相傳的風水寶地,也是儒、佛、道三教薈萃共存之地,是我國宗教活動的重要地區(qū)。嵩山寺廟林立,風景秀麗,72峰,峰峰有名,72寺,寺寺有故,寺相連,各有奇景,個時期建造的不同風格的寺、廟、宮、庵、觀、寨、臺、塔、闕、石碑、書院等。文物古跡遍布,書法雕刻滿山,更有古樹名木,奇花異草裝點著各個景區(qū)景點,真是美不勝收。
(嵩陽書院)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朝時改名“嵩陽觀”,唐朝改為“奉天宮”,五代后周時改為“太乙書院”,宋朝改為“嵩陽書院”。此后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jīng)典的教育場所。歷經(jīng)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有1700余畝,生徒達數(shù)百人,藏書達1000多冊。比較貴生的書有《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日講四書》等。它是一所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敞的官辦書院,和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共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宋代大儒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都在此講過學。
嵩陽書院明末毀于兵火,清康熙十三年重建?,F(xiàn)存書院的基本布局,大體保持了清代的建制。有房舍近百間,面積10000多平方米。中軸線的主要建筑,從大門到藏書樓,前后五進院落,最前為卷棚大門三間,正楹為先圣殿,次為講堂,講堂后為道統(tǒng)祠,最后為藏書樓。中軸線兩側(cè)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筑,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學齋”書舍等。整個書院建筑與寺廟相比,別有風采,大多是滾脊硬山,灰筒瓦,出前檐,古樸典雅,廊廡俱全,巍然壯觀。
嵩山的歷史悠久,嵩山的故事多,嵩山的自然風光更是千姿百態(tài)。當你登上嵩山之巔極目遠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時,那撲面而來的不正是我們民族古老文明的雄風嗎?五岳中泰山的雄,華山的險已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嵩山呢?它給你的不正是華夏民族6000年文化的風采嗎?
各位團友,嵩山的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謝謝大家給予的合作與支持。中國有句古話叫“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相逢”,期盼再次相會,謝謝!
第4篇 登封中岳嵩山導游詞
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古稱“外方”,夏、商時期稱“嵩高”,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后稱“嵩高山”,五代以后稱“中岳嵩山”,與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共稱五岳。要說中岳嵩山,在五岳之中,它東不如泰山雄偉,西不如華山險峻,南不如衡山秀麗,北不如恒山奇崛。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鞏山,以它自己誘人的山川風貌,燦爛的古老文化,獨特的演變歷史,天然的地質(zhì)博物,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嵩山屬伏牛山系北支外方山山脈的一部分,大地構(gòu)造為前寒武紀地塊及蓋層,蓋層構(gòu)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經(jīng)歷了多次地殼和造山運動,形成了山勢陡峻、雄偉壯觀、。奇峰林立、瑰麗多姿的地貌形態(tài)。由于嵩山地層發(fā)育齊全,層序清楚,在不大的范圍內(nèi)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個地質(zhì)年代的地層出露、類型齊全的巖石,多次地殼運動的痕跡等,是研究地質(zhì)構(gòu)造的一個良好的實踐基地。這在國內(nèi)乃至世界上都是少見的,被譽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為中外地質(zhì)學者矚目。
嵩山分為東西兩支,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二山的歷史由來已久。太室山下有啟母廟,廟前有啟母闕,廟后有啟母石。相傳大禹受命繼父治水,禹因治水心切,鑿山不止,連吃飯都不顧,和妻子涂山氏女相約送飯以擊鼓為號,涂山氏女聽到鼓聲才來送飯。禹在鑿山時化作一只大熊,力大無比。一次正干活時不小心一塊石頭滾下去擊響了鼓,涂山氏女聽到鼓聲忙來送飯,一眼看到禹是只熊,羞愧難當,扭頭就跑,大禹急忙在后追趕,追到太室南麓時,涂山氏女已經(jīng)化成一塊大石頭。此時涂山氏女已身懷有孕,禹便向巨石大聲哭喊:“還我兒來!”只聽得山崩地裂一聲轟響,巨石開裂,跳出禹的兒子,取名為啟,所以這塊石頭就叫啟母石。涂山氏女化作石頭后,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結(jié)了婚,住在太室山西邊的一座山下,撫養(yǎng)夏啟王長大成人。古代妻子又稱為室,所以禹的第一妻子住的山就叫太室山,第二妻子住的山叫少室山。少林寺就是因為坐落在少室山陰的茂密叢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太室山東西起伏,奇峰相連,雄深高大,氣勢巍峨,猶如黃河南岸的一座天然屏障,護衛(wèi)著夏代的都城--陽城,故有中岳如臥之說。太室主峰叫峻極峰,海拔1494米,古來就有“嵩高峻極”、“峻極于天”的說法。朋友們可以想一下,華山是立著的,它高2160米,泰山是坐著的,它高1545米,嵩山在躺著臥下時還有1494米,那么它立起來該有多高呢?因為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峻仍峰上賦詩立碑,所以峻極峰又名“御碑峰”。峰頂平敞開朗,猶如寶幢之蓋,四周群峰相向,惟中居高巍,一覽眾山小。假若你登峰遠望,南有箕潁,山河拱衛(wèi);西有少室,爭艷奪魁;東視群山,谷幽峰奇;北望黃河,一線連天處,即是古老的伊洛河三角洲、河圖洛書的出處,我們?nèi)A夏6000年古老文化的發(fā)源地。峰岳連綿,云霧繚繞,耳聽松濤陣陣,眼觀山花爛漫,置身這種氛圍之中,朋友,你該有何感想?倘若你在夕陽西下時觀嵩山,那更是彩霞四射,瞬息萬變,河山壯麗,氣象萬千。嵩山是歷代封建帝王、達官顯貴、騷人雅士游覽祭祀的地方。歷代游人,凡來嵩山參觀者,攀登極峰的,粗略一算,也該有30多個帝王到過嵩山封禪覽勝。歷代文人墨客,游覽勝景之后,也揮毫永嘆,留下了無數(shù)石刻墨跡。太室36峰中有一個萬歲峰,其來歷就是漢武帝登高山時,隨賀官員在這里三呼萬歲之聲,回蕩山谷,此起彼伏,部下吹捧說是山呼萬歲,史稱“嵩呼”,皇帝老子心潮澎湃,龍心大悅,遂命名此峰為“萬歲峰”。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她曾幾次到嵩山禪祭游覽,加封中岳。武后天冊元年(695年),武則天嵩山峻極峰建筑“登封壇”,次年又一鎰登上峻極峰加封中岳,并在壇的東南立碑一通,碑文內(nèi)容是武則天的自我歌功頌德,叫“大周升中述志碑”。為了紀念她登嵩山封中岳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詔令改當時的嵩陽縣為“登封縣”,即現(xiàn)在我們所在的登封市,改陽城縣為“告成”,即現(xiàn)在的登封市的告成鎮(zhèn),以顯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
剛才我們說的是雄偉壯麗的太室山,現(xiàn)在我們再說說氣勢險峻的少室山。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連天峰,海拔1512.4米,是整個嵩山山脈的最高峰。因金末宣宗曾屯兵少室山頂,抵抗元兵,故又稱為“御寨山”。要說少室山勢,那真是群峰爭艷,千奇百異,有的撥地而起,有的逶迤連綿,有的像猛虎長嘯,有的似雄獅初醒,峰巒參差,峽谷縱橫。從山南北望,一組山峰,互相疊壓,狀如千葉舒蓮,所以唐人有“少室若蓮”之說,現(xiàn)在老百姓稱為“九頂蓮花山”。聞名中外的古剎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山色絕佳,風景如畫。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嶄然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東,并列著五座山峰,依其形態(tài),稱之為棋、鼓、劍、印、鐘。在劍峰的西側(cè),有一大塊像刀削般的巨大石壁,雨過天晴之際,光潔耀眼,好似皚皚的白雪,這就是嵩山八大勝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少林寺山門前,有一條少溪河,潺潺流水,繞寺而過,河里布滿了嶙峋多姿的巨石,千姿百態(tài),各具風采。朋友們請往那邊看,少林水庫南岸的斷崖上,有一個“石和尚”,對,光著頭,面北端坐,曳冠楚楚,真是惟妙惟肖。我們叫他禮賓和尚,客人們來去少林寺,都委托他負責迎來送往。別看我們這里看少室山這樣險峻,上到山頂,卻是寬平如寨,還分上下兩層,稱為“大寨”、“小寨”,大小寨周圍有四天門之險。這里既是古和隱居避世的地方,又是歷來屯兵之所,現(xiàn)在山頂還有大、小飲馬池和石碾、水柜及其他建筑遺址。
嵩山是世代相傳的風水寶地,也是儒、佛、道三教薈萃共存之地,是我國宗教活動的重要地區(qū)。嵩山寺廟林立,風景秀麗,72峰,峰峰有名,72寺,寺寺有故,寺相連,各有奇景,個時期建造的不同風格的寺、廟、宮、庵、觀、寨、臺、塔、闕、石碑、書院等。文物古跡遍布,書法雕刻滿山,更有古樹名木,奇花異草裝點著各個景區(qū)景點,真是美不勝收。
(嵩陽書院)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朝時改名“嵩陽觀”,唐朝改為“奉天宮”,五代后周時改為“太乙書院”,宋朝改為“嵩陽書院”。此后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jīng)典的教育場所。歷經(jīng)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有1700余畝,生徒達數(shù)百人,藏書達1000多冊。比較貴生的書有《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日講四書》等。它是一所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敞的官辦書院,和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共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宋代大儒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都在此講過學。
嵩陽書院明末毀于兵火,清康熙十三年重建。現(xiàn)存書院的基本布局,大體保持了清代的建制。有房舍近百間,面積10000多平方米。中軸線的主要建筑,從大門到藏書樓,前后五進院落,最前為卷棚大門三間,正楹為先圣殿,次為講堂,講堂后為道統(tǒng)祠,最后為藏書樓。中軸線兩側(cè)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筑,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學齋”書舍等。整個書院建筑與寺廟相比,別有風采,大多是滾脊硬山,灰筒瓦,出前檐,古樸典雅,廊廡俱全,巍然壯觀。
嵩山的歷史悠久,嵩山的故事多,嵩山的自然風光更是千姿百態(tài)。當你登上嵩山之巔極目遠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時,那撲面而來的不正是我們民族古老文明的雄風嗎?五岳中泰山的雄,華山的險已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嵩山呢?它給你的不正是華夏民族6000年文化的風采嗎?
各位團友,嵩山的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謝謝大家給予的合作與支持。中國有句古話叫“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相逢”,期盼再次相會,謝謝!
$content2$
第5篇 河南中岳嵩山導游詞
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古稱外方”,夏、商時期稱嵩高”,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后稱嵩高山”,五代以后稱中岳嵩山”,與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共稱五岳。要說中岳嵩山,在五岳之中,它東不如泰山雄偉,西不如華山險峻,南不如衡山秀麗,北不如恒山奇崛。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鞏山,以它自己誘人的山川風貌,燦爛的古老文化,獨特的演變歷史,天然的地質(zhì)博物,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嵩山屬伏牛山 系北支外方山山脈的一部分,大地構(gòu)造為前寒武紀地塊及蓋層,蓋層構(gòu)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經(jīng)歷了多次地殼和造山運動,形成了山勢陡峻、雄偉壯觀、。奇峰林立、瑰麗多姿的地貌形態(tài)。由于嵩山地層發(fā)育齊全,層序清楚,在不大的范圍內(nèi)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個地質(zhì)年代的地層出露、類型齊全的巖石,多次地殼運動的痕跡等,是研究地質(zhì)構(gòu)造的一個良好的實踐基地。這在國內(nèi)乃至世界上都是少見的,被譽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為中外地質(zhì)學者矚目。
嵩山分為東西兩支,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二山的歷史由來已久。太室山下有啟母廟,廟前有啟母闕,廟后有啟母石。相傳大禹受命繼父治水,禹因治水心切,鑿山不止,連吃飯都不顧,和妻子涂山氏女相約送飯以擊鼓為號,涂山氏女聽到鼓聲才來送飯。禹在鑿山時化作一只大熊,力大無比。一次正干活時不小心一塊石頭滾下去擊響了鼓,涂山氏女聽到鼓聲忙來送飯,一眼看到禹是只熊,羞愧難當,扭頭就跑,大禹急忙在后追趕,追到太室南麓時,涂山氏女已經(jīng)化成一塊大石頭。此時涂山氏女已身懷有孕,禹便向巨石大聲哭喊:還我兒來!”只聽得山崩地裂一聲轟響,巨石開裂,跳出禹的兒子,取名為啟,所以這塊石頭就叫啟母石。涂山氏女化作石頭后,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結(jié)了婚,住在太室山西邊的一座山下,撫養(yǎng)夏啟王長大成人。古代妻子又稱為室,所以禹的第一妻子住的山就叫太室山,第二妻子住的山叫少室山。少林寺就是因為坐落在少室山陰的茂密叢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太室山東西起伏,奇峰相連,雄深高大,氣勢巍峨,猶如黃河南岸的一座天然屏障,護衛(wèi)著夏代的都城--陽城,故有中岳如臥之說。太室主峰叫峻極峰,海拔1494米,古來就有嵩高峻極”、峻極于天”的說法。朋友們可以想一下,華山是立著的,它高2160米,泰山是坐著的,它高1545米,嵩山在躺著臥下時還有1494米,那么它立起來該有多高呢?因為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峻仍峰上賦詩立碑,所以峻極峰又名御碑峰”。峰頂平敞開朗,猶如寶幢之蓋,四周群峰相向,惟中居高巍,一覽眾山小。假若你登峰遠望,南有箕潁,山河拱衛(wèi);西有少室,爭艷奪魁;東視群山,谷幽峰奇;北望黃河,一線連天處,即是古老的伊洛河三角洲、河圖洛書的出處,我們?nèi)A夏6000年古老文化的發(fā)源地。峰岳連綿,云霧繚繞,耳聽松濤陣陣,眼觀山花爛漫,置身這種氛圍之中,朋友,你該有何感想?倘若你在夕陽西下時觀嵩山,那更是彩霞四射,瞬息萬變,河山壯麗,氣象萬千。嵩山是歷代封建帝王、達官顯貴、騷人雅士游覽祭祀的地方。歷代游人,凡來嵩山參觀者,攀登極峰的,粗略一算,也該有30多個帝王到過嵩山封禪覽勝。歷代文人墨客,游覽勝景之后,也揮毫永嘆,留下了無數(shù)石刻墨跡。太室36峰中有一個萬歲峰,其來歷就是漢武帝登高山時,隨賀官員在這里三呼萬歲之聲,回蕩山谷,此起彼伏,部下吹捧說是山呼萬歲,史稱嵩呼”,皇帝老子心潮澎湃,龍心大悅,遂命名此峰為萬歲峰”。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她曾幾次到嵩山禪祭游覽,加封中岳。武后天冊元年(695年),武則天嵩山峻極峰建筑登封壇”,次年又一鎰登上峻極峰加封中岳,并在壇的東南立碑一通,碑文內(nèi)容是武則天的自我歌功頌德,叫大周升中述志碑”。為了紀念她登嵩山封中岳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詔令改當時的嵩陽縣為登封縣”,即現(xiàn)在我們所在的登封市,改陽城縣為告成”,即現(xiàn)在的登封市的告成鎮(zhèn),以顯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
剛才我們說的是雄偉壯麗的太室山,現(xiàn)在我們再說說氣勢險峻的少室山。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連天峰,海拔1512.4米,是整個嵩山山脈的最高峰。因金末宣宗曾屯兵少室山頂,抵抗元兵,故又稱為御寨山”。要說少室山勢,那真是群峰爭艷,千奇百異,有的撥地而起,有的逶迤連綿,有的像猛虎長嘯,有的似雄獅初醒,峰巒參差,峽谷縱橫。從山南北望,一組山峰,互相疊壓,狀如千葉舒蓮,所以唐人有少室若蓮”之說,現(xiàn)在老百姓稱為九頂蓮花山”。聞名中外的古剎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山色絕佳,風景如畫。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嶄然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東,并列著五座山峰,依其形態(tài),稱之為棋、鼓、劍、印、鐘。在劍峰的西側(cè),有一大塊像刀削般的巨大石壁,雨過天晴之際,光潔耀眼,好似皚皚的白雪,這就是嵩山八大勝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少林寺山門前,有一條少溪河,潺潺流水,繞寺而過,河里布滿了嶙峋多姿的巨石,千姿百態(tài),各具風采。朋友們請往那邊看,少林水庫南岸的斷崖上,有一個石和尚”,對,光著頭,面北端坐,曳冠楚楚,真是惟妙惟肖。我們叫他禮賓和尚,客人們來去少林寺,都委托他負責迎來送往。別看我們這里看少室山這樣險峻,上到山頂,卻是寬平如寨,還分上下兩層,稱為大寨”、小寨”,大小寨周圍有四天門之險。這里既是古和隱居避世的地方,又是歷來屯兵之所,現(xiàn)在山頂還有大、小飲馬池和石碾、水柜及其他建筑遺址。
嵩山是世代相傳的風水寶地,也是儒、佛、道三教薈萃共存之地,是我國宗教活動的重要地區(qū)。嵩山寺廟林立,風景秀麗,72峰,峰峰有名,72寺,寺寺有故,寺相連,各有奇景,個時期建造的不同風格的寺、廟、宮、庵、觀、寨、臺、塔、闕、石碑、書院等。文物古跡遍布,書法雕刻滿山,更有古樹名木,奇花異草裝點著各個景區(qū)景點,真是美不勝收。
(嵩陽書院)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朝時改名嵩陽觀”,唐朝改為奉天宮”,五代后周時改為太乙書院”,宋朝改為嵩陽書院”。此后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jīng)典的教育場所。歷經(jīng)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有1700余畝,生徒達數(shù)百人,藏書達1000多冊。比較貴生的書有《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日講四書》等。它是一所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敞的官辦書院,和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共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宋代大儒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都在此講過學。
嵩陽書院明末毀于兵火,清康熙十三年重建?,F(xiàn)存書院的基本布局,大體保持了清代的建制。有房舍近百間,面積10000多平方米。中軸線的主要建筑,從大門到藏書樓,前后五進院落,最前為卷棚大門三間,正楹為先圣殿,次為講堂,講堂后為道統(tǒng)祠,最后為藏書樓。中軸線兩側(cè)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筑,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學齋”書舍等。整個書院建筑與寺廟相比,別有風采,大多是滾脊硬山,灰筒瓦,出前檐,古樸典雅,廊廡俱全,巍然壯觀。
嵩山的歷史悠久,嵩山的故事多,嵩山的自然風光更是千姿百態(tài)。當你登上嵩山之巔極目遠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時,那撲面而來的不正是我們民族古老文明的雄風嗎?五岳中泰山的雄,華山的險已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嵩山呢?它給你的不正是華夏民族6000年文化的風采嗎?
各位團友,嵩山的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謝謝大家給予的合作與支持。中國有句古話叫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相逢”,期盼再次相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