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第1篇 太清宮導游詞簡短
太清宮位于山東青島東50里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嶗山地處海濱,巖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說。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布,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其中以太清宮最負盛名。據(jù)記載,漢時有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筑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元年(公元92022年),道士李哲玄來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后稱“太清宮”。金章宗明昌年間,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劉長生在此創(chuàng)全真隨山派,信眾甚多,太清宮便成為道教全真隨山派之祖庭。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太清宮導游詞,希望能夠幫到您!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這個道觀是嶗山的太清宮,它是嶗山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道觀,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歷史。
太清宮的創(chuàng)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說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為'華蓋真人',由此給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筑。
[太清牌坊]
這里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筑,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為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使其被公認為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格,自然被廣泛地應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筑中來,起到了標識引導、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 '五字為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圣德'為本觀現(xiàn)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為'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墻無處不(妻)鸞'。'閬苑圣德 '是指具備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處。
[正門→鐘樓→鼓樓→元辰閣→元君閣]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2022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為重檐廡殿頂建筑,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著當初道眾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志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說法,跨過山門,就意味著踏進了仙界,與立于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和左手的鼓樓。俗話說,'晨鐘暮鼓'。鐘鼓是為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后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筑,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和'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稱斗老,斗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眾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nóng)業(yè)節(jié)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huán)相配而得。元辰殿內(nèi)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zhèn)?,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zhí)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為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為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說,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臨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邊是送子娘娘,古代人們認為生兒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賜的,她能保護子孫后代平安成長。左邊是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殿內(nèi)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群體之一,但八仙的產(chǎn)生與定型卻經(jīng)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后見于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并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第2篇 太清宮導游詞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這個道觀是嶗山的太清宮,它是嶗山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道觀,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歷史。
太清宮的創(chuàng)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說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為'華蓋真人',由此給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筑。
[太清牌坊]
這里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筑,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為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使其被公認為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格,自然被廣泛地應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筑中來,起到了標識引導、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 '五字為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圣德'為本觀現(xiàn)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為'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墻無處不(妻)鸞'。'閬苑圣德 '是指具備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處。
[正門→鐘樓→鼓樓→元辰閣→元君閣]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2004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為重檐廡殿頂建筑,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著當初道眾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志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說法,跨過山門,就意味著踏進了仙界,與立于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和左手的鼓樓。俗話說,'晨鐘暮鼓'。鐘鼓是為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后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筑,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和'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稱斗老,斗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眾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nóng)業(yè)節(jié)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huán)相配而得。元辰殿內(nèi)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zhèn)?,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zhí)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為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為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說,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臨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孔林導游詞 ·山東曲阜導游詞 ·青島導游詞 ·山東泰山導游詞
碧霞元君的右邊是送子娘娘,古代人們認為生兒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賜的,她能保護子孫后代平安成長。左邊是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殿內(nèi)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群體之一,但八仙的產(chǎn)生與定型卻經(jīng)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后見于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并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第3篇 鹿邑太清宮導游詞
鹿邑太清宮位于鹿邑縣城東十里的太清宮集,為老子的誕生地。據(jù)史志記載,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劉志派中常侍管霸前來創(chuàng)建,始名老子廟。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淵為了便于對天下的統(tǒng)治,抬高家族地位,就聽從吉善行的建議,認老子為祖宗,派人在漢老子廟的基礎上予以擴建,規(guī)模如京城王宮,做為皇室家廟。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極宮”、“太清樓”,改廟名為“玄元廟”。到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冊封老子母為“先天太后”,在漢李母廟的基礎上,擴建成洞霄宮,位置在太清宮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時,太清宮又有增建,規(guī)模達到鼎盛,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宮內(nèi)建筑排列有序,瓊樓玉宇,金碧輝煌。 太清宮稱前宮,洞霄宮稱后宮。前宮祀老子,后宮祀李母。兩宮中隔一河,河上有橋。河名“金水”,橋稱“會仙”。
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又親朝太清宮,為老子上尊號“大圣祖高上金闕天皇大帝”,改廟名為太清宮,又親手為五千言《道德經(jīng)》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宮。該碑至今猶存,和太清宮及其所余歷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01年又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駐五百軍士鎮(zhèn)守太清宮。
唐末黃巢起義,太清宮毀于兵事。宋真宗年間重建,又撥國庫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宮,規(guī)模比唐時有加。重修時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后之贊”、“會真橋記”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重修后,真宗皇帝親率滿朝文武來太清宮朝拜。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贊”碑,通高八米,寬二米,二龍幡伏于碑首,神龜支撐碑下,為真宗御制御書并篆額的“三御碑”,且書法秀美,石質(zhì)堅細,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宮所存之琳瑯珍品。以后屢修屢廢,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記。元代中統(tǒng)年間,皇帝又頒發(fā)了圣旨和執(zhí)照,對太清宮予以保護,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時,規(guī)模尚十分可觀,然與唐宋盛時相比,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現(xiàn)在與清時相比,又是僅存“十一于千百也”。太清宮現(xiàn)存主體建筑太極殿五間,鐵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宮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間,娃娃殿三間,宋碑一通。
據(jù)《后漢書》和《鹿邑縣志》記載,太清宮建于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廟。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端?jīng)注》載渦水又北,適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文。碑北有雙石闕,甚整肅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典籍中都有皇帝親謁或派大臣拜謁的記載。特別是唐朝帝王,對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稱是老子后裔,尊老子為圣祖,以老子廟為家廟。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為始祖,大興土木建造宮闕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廟,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chuàng)建祠堂,稱紫極宮。武后武則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為先天太后,擴建李母廟為洞霄宮,俗稱后宮,其規(guī)模相當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兩度親渴老子廟,于開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為高上大道,金闕天皇大帝,親為《道德經(jīng)》作注,御筆全文鎊立《道德經(jīng)注》碑一通。天寶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詔改紫極宮為太清宮。相傳,當時前宮祭祀老子,后宮祭祀李母。兩宮相距一里,中間隔有一河,曰清靜河,河上有橋,橋曰會仙橋。前宮住道士,后宮住道姑。兩宮相商事宜,則以云牌傳示,不允私自來往,其規(guī)矩之嚴猶如皇宮。前宮午門聳立,御道直坦,院內(nèi)以太極殿為中心,周圍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虛無殿、清靜閣,將太極殿環(huán)抱其中。唐王室將太清宮奉為家廟,所以其建筑風格頗類長安王宮。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樓臺殿閣六百余間,其氣勢宏偉壯觀,建造精致華麗,金碧輝煌。
朱仙鎮(zhèn)導游詞 ·中岳廟導游詞 ·岳飛廟導游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游詞
宋帝好道,宋真宗趙恒自稱道君皇帝,撥國庫銀重建太清宮,規(guī)模比唐時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親率群臣朝拜太清宮,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后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在這期間,太清宮盛極,來往不絕的不僅有達官貴人,騷人墨客也常來此流連駐足。謝靈運、李白、杜甫、蘇轍、范仲淹、歐陽修等都曾在這里留下尊老崇道、詠物狀景的珍貴詩篇。此時的太清宮名聲遠揚。建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楊尚昆、胡耀邦、張愛萍、楊得志、朱镕基、國務院溫家寶總理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也先后游覽了這塊圣地。
到了宋末,靖康之亂給太清宮帶來了滅頂之災,很多建筑都毀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氣大傷。元朝統(tǒng)一后,重視道教,朝廷頒布保護太清宮的令旨,明確規(guī)定太清宮、洞霄宮屬國家保護,規(guī)定在太清宮方圓四十里內(nèi)的土地、樹木及一切財產(chǎn)屬太清宮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宮一帶屢患水災,大部分建筑被毀。直至清康熙年間,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極殿,但規(guī)模已遠不如昔日,較之于唐宋,僅存什一也。
1997年,考古專家在太清宮發(fā)掘出一處含龍山文化遺址、西周墓葬、東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跡群。該遺址時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專家指揮近百名民工還對太清宮前、后宮周圍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進行了挖掘,發(fā)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宮遺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隨后,60余位來自北京大學、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歷史所及全國最知名的考古專家和老學專家云集鹿邑,研究這次挖掘成果,一致認定,發(fā)現(xiàn)的大量祭祀器具證明歷代祭老在太清宮、祭李母在后宮,同歷代文獻記載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評為199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從而載入史冊,震驚海內(nèi)外。
詳細地址:周口市鹿邑縣城東5公里的太清宮鎮(zhèn)的東北隅
第4篇 嶗山太清宮導游詞講解
太清宮居嶗山東南端,由寶珠山的七座山峰三面環(huán)抱。老君峰居中,左為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依次而東,右為重陽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宮在峰下,大海當前。太清宮占地3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余平方米。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為主殿,以附屬設施關岳祠、東西客堂、坤道院等構成的房舍共150余間。每個大殿都立有山門,并有便門甬道相通,房舍簡樸、古拙,基本上承襲著宋代的建筑規(guī)模和特色。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嶗山太清宮導游詞講解,希望能夠幫到您!
嶗山太清宮導游詞講解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們的汽車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嶗山的風景區(qū)內(nèi),從這到我們今天要參觀游覽的太清宮景區(qū)還有20多分鐘的車程,接下來小蔣利用這段時間給大家先就嶗山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嶗山位于山東半島東南部,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18000海岸線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因而嶗山又被稱為近海名山。嶗山有海上名山第一, 神仙窟宅靈異之府。之美稱,同時,嶗山也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1982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2001年,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4a級旅游景區(qū)。
那么我們今天要參觀游覽的太清宮呢,他是屬于嶗山南線上的一個著名景點,同時也是嶗山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道觀。嶗山太清宮它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其創(chuàng)始人是江西才子張廉夫,當張廉夫年從終南山云游嶗山,在此修建了一所廟,稱三官廟,又建起了三清殿,兩殿合成太清宮。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來到嶗山,續(xù)建了三皇殿。到了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重修了太清宮,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后又經(jīng)過了丘處機、張三豐的發(fā)揚光大,到了今天才聞名天下。
好了,說著呢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太清宮門前,我們待會呢會從東門進,西門出,全程不走回頭路,由于正值旅游旺季景區(qū)大,游人多,所以,請大家待會互相提醒,跟著小蔣,以防走散。
大家注意一下哈,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前,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太清牌坊,又稱牌樓,其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
他呢建于1997年,上面寫著嶗山太清宮五個大字,
繼續(xù)前行,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此正門與2004年4月建成,2005年5月1日正式開放。山門內(nèi)兩側(cè)供奉著道教的四大護法天師:三眼靈光馬靈耀、黑虎玄壇趙公明、威靈瘟元帥溫瓊和南宋名將岳飛。走進山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兩側(cè)的鐘樓和鼓樓。在我國古代有晨鐘暮鼓之說,其目的呢是警示眾道士勤修苦練,不可虛度光陰。我們繼續(xù)往前走,大家可以看懂啊在道路的左右兩邊呢有兩座雄偉的建筑,他們分別是元辰閣和元君閣。元辰閣正中供奉的是斗姆元君,元君閣供奉碧霞元君。我們再往前走,好了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穿過太清宮的第二個正門儀門,來到了三官殿的正門前,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們的三位祖先堯、舜、禹。相傳堯敬天愛民,上應天象,風調(diào)雨順,被人尊為天官。舜在位時,民風高尚,地不生災,被譽為地官。大禹呢繼承了父業(yè),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當然地被尊稱為水官。走出三官殿,我們會看到一塊大石頭,上面雕刻著逢仙橋三個字。相傳宋代的道長劉若拙除夕迎神,在這里遇到了一位白須飄飄的老翁,于是他走上前來與老翁交談。正想問其姓名時,老翁卻不見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兩個腳印。于是劉若拙認為自己遇到了仙人,所以就將此橋稱為逢仙橋。過了逢仙橋我們就已經(jīng)來到了山上,我們首先會看到的是康有為石刻,上面還有丘祖殿、文昌閣、財神殿。由于時間有限呢我們就不上去了。好了,大家現(xiàn)在呢跟著我往左拐,此時大家會看到這里有一顆彎彎曲曲的榆樹,因為它是唐朝道長李哲玄親手栽植的,所以呢稱之為唐榆,又因為它樹干盤曲,形狀似龍頭,又被稱為龍頭榆。
參觀完龍頭榆,我們再往前走,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大殿就是太清宮三大殿的主殿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地方,正殿內(nèi)供奉的是三清真神。中間的這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邊的這位是上清----靈寶天尊,他懷抱如意,象征混元,左邊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寶扇,象征太初。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在三清殿的外側(cè),大家看到的這尊神像是鎮(zhèn)壇王靈官。在他的東西有兩個配殿,東配殿內(nèi)供奉的是東華帝君。西殿供奉的是西王母。
走出三清殿向右拐,我們看到的這個殿堂叫關岳祠,這里供奉的是漢代關羽和宋代忠將岳飛。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就崇尚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
繼續(xù)前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泉就是嶗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傳說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澇三年不溢。
好了,現(xiàn)在接下來呢我們前往三皇殿,進入三皇殿院內(nèi),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顆近7米高、0.6米粗的耐冬,它的樹齡呢有600多年了,這棵樹呢也就是《聊齋志異》香玉篇中絳雪的化身。再看走邊這株,是由耐冬嫁接的重瓣白花茶,是嶗山稀有的茶花品種。
在這兩顆樹的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三皇殿了。走入殿內(nèi),大家看到中間手里擎著太極圖的就是天皇,也就是伏羲氏;旁邊那個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農(nóng)氏;另一邊手握笏板的是人皇軒轅氏。關于這三位老祖先的傳說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農(nóng)嘗百草、軒轅黃帝做兵器、造舟車等,他們都被尊為開創(chuàng)華夏文明的先祖。在正殿的屋檐下大家可以看到此處有兩塊碑刻。東邊是成吉思汗赦諭丘處機的護教文,西邊是成吉思汗頒給丘處機的金虎符文,他們至今已有780年的歷史了,是嶗山廟宇現(xiàn)存碑記中最古老的兩塊,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走出三皇殿,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高大的樹木,這是一顆檜柏樹,是由漢代的才子張廉夫親手栽植。樹上寄生了一顆凌霄樹,像龍一樣纏在樹干上,這一奇景被稱為漢柏凌霄。在這棵樹的北面的第一個樹杈上還有一顆小樹,經(jīng)鑒定是一顆刺楸。這一奇跡被稱為三樹一體。
好了各位游客我們的游覽到此先告一段落,現(xiàn)在有30分鐘的自由瀏覽時間,大家可以去海印寺遺址看看,游覽完畢后我們在太清牌坊前集合。
嶗山太清宮導游詞講解,盡在酷貓寫作范文網(wǎng)。
第5篇 太清宮由來導游詞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這個道觀是嶗山的太清宮,它是嶗山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道觀,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歷史。
太清宮的創(chuàng)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說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為'華蓋真人',由此給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筑。
[太清景區(qū)風貌]
太清宮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所處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環(huán)圍著7座山峰,主峰稱'老君峰',左側(cè)依次是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右側(cè)依次是重陽峰、蟠桃峰、西王峰;東面是嶗山頭;南面是碧藍的海灣,稱'太清灣'。由于被遠處巨峰和近處7峰環(huán)抱,阻擋住冬季北來的寒冷氣流,因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近似亞熱帶小氣候、小環(huán)境,冬季平均氣溫是0.9℃。在夏季由海上吹來涼爽的海風。因此這里既無嚴冬,又無酷暑,溫和濕潤,植物繁茂,品種繁多,不僅北方植物生長良好,而且還有很多南方植物種類也在這里生根開花,生機盎然,所以有'小江南'之稱。
[太清牌坊]
這里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筑,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為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使其被公認為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格,自然被廣泛地應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筑中來,起到了標識引導、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五字為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圣德'為本觀現(xiàn)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為'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墻無處不(妻)鸞'。'閬苑圣德'是指具備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處。
自下而上分別雕有'事事如意'、'福祿壽'、'鶴鹿同春'、'十二生肖'、'龍形'等雕刻,形象生動,寓意深刻。
牌坊前面是太清灣,后面是修竹茂林。古樹名木掩映中的千年古剎,就是古今聞名的嶗山太清宮。經(jīng)過牌坊,我們可以來到新修的太清宮正門。
[正門→鐘樓→鼓樓→元辰閣→元君閣]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xxxx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為重檐廡殿頂建筑,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著當初道眾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志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說法,跨過山門,就意味著踏進了仙界,與立于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和左手的鼓樓。俗話說,'晨鐘暮鼓'。鐘鼓是為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后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筑,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和'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稱斗老,斗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眾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nóng)業(yè)節(jié)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huán)相配而得。元辰殿內(nèi)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zhèn)?,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zhí)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為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為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說,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臨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邊是送子娘娘,古代人們認為生兒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賜的,她能保護子孫后代平安成長。左邊是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殿內(nèi)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群體之一,但八仙的產(chǎn)生與定型卻經(jīng)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后見于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并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第6篇 海南觀光:鹿邑太清宮導游詞
太清宮位于鹿邑縣城東5公里,是我國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誕生地,舊名厲鄉(xiāng)曲仁里。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鄉(xiāng)。